1 月 6 号和 Neo 老师一起录了个游戏带娃的故事《电子游戏,孩子能玩吗?》。
「带娃指南」是 Neo 老师的公众号,他正在做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收集 101 个有趣的带娃故事。如果你觉得你的带娃经历很特别很有意思,可以去找他,如果合适,他会不远万里来找你录节目,即使你在国外也没问题,第一期录的就是美国的故事,我这是第二期。
针对 Neo 老师提出的一些疑问,我还写了这篇博客,有兴趣的爸妈可以看看,一起探讨“游戏带娃”这种模式。我的观点是:不主张“幼儿独自玩游戏”,主张“家长带娃玩游戏”。
1. 你怎么看待孩子玩游戏这件事?
首先,我不主张“幼儿独自玩游戏”,而主张“家长带娃玩游戏”。
之前写过两篇博客,里面讲了我对这件事的看法。
一篇是《小朋友玩游戏防沉迷指南》,里面有几段内容:
关于玩游戏,我的体会是,如今的环境要阻止小朋友玩游戏是不现实的,强行限制的结果只会适得其反,但是可以引导。那么问题来了,怎么引导?一个不错的方法就是和小朋友一起玩。
相对来说,大多数家长的自制力都会比小孩好很多,当然前提是家长别自己沉迷进去了。事实上,以我的经验,出于对孩子视力的保护,家长会下意识提升自我的抗沉迷能力。
另外,在游戏挑选方面,要玩就玩逼格高的游戏,眼界完全不一样。眼界高了,审美和品味也会不一样,这是对比的力量,相信对孩子将来的审美品味等方面也会有潜移默化的帮助。
另一篇博客是《你两岁到四岁这三年玩的游戏》,这是文章末尾:
玩这么多游戏,你不会沉迷吗?眼睛不会有问题吗?从目前来看,这两个问题都是不存在的,因为我会陪你一起玩。这个“陪玩”包括选品、坐姿、持续看屏幕的时间、习惯的养成,等等,有了这些方面的引导,游戏给你带来的益处远大于害处。我在周末的时候“授渔”给你,希望平时工作日或者将来我不在你身边的日子,你也可以在游戏中趋利避害。
小孩的好奇心是把双刃剑,既可以利己也可以害己,过于遏制好奇心,这很危险,扼杀想象力不说,更厉害的还在后头。小的时候可以掌控,大点了,会偷偷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了,会发现,以前没有正确的引导真的是亏大了,性教育就是一个例子。
另外一个极端是放任不管,完全散养。这样的时代大概已经一去不复返。今天我如果有时间玩手机却没时间带你玩,那我还是管你叫爸爸好了。
说明一下,有两年的时间(小孩上小班和中班的这两年),我是一个周末爸爸,工作日上班,周末带娃,所以会有“周末授渔”一说。
这两篇博客我都在说明一件事,就是不要让幼儿自己玩游戏,也不要不让他们玩游戏,而是要带他们玩游戏。这个“带”,就是引导。游戏里也有真善美,要教会孩子选择。作为家长,没必要谈游色变。
2. 视力问题,游戏成瘾问题,时间规划问题,怎么考虑/怎么做的?
关于视力问题,我也写过一篇博客《关于视力这件事》,这里节选几段:
不少家长会很限制小孩看电子产品,甚至有的人家里干脆都不买电视,更不用说看 Pad 和手机。但是我想说的是,在这个科技盛行的时代,不让孩子用这些产品,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小孩在电子产品上学到的东西,多到让人觉得不可思议。所以在这件事情上,我只相信科学。以下几点是我这几年所遵循的:
1、电视要足够大,屏幕要足够好。这里有一条购物基本原则,对于日常使用频率超高的物品,一定要尽自己所能买最好的。
2、用 iPad 一定要用支架,保持正确的姿势和距离,绝对不要垂头或者趴着使用。
3、这点最重要,对保护视力来说,每天看电子产品的总时长并不是最关键的因素,最关键的是持续看屏幕的时间。我会在你看电视的时候和你保持互动,比如一起做动作,一起打架;我会和你一起玩 iPad;室内也到处都是玩具。这些都是为了降低你持续看屏幕的时间。其实多数的时间,电视开在那里,只是磨耳朵的背景音。
4、户外活动很重要,所以周末只要是天气不坏,我都会带你出去玩。
另外,经过这次检查,接下去要加一条:每半年去专业机构检查一次视力,寒假和暑假结束时去查,因为寒暑假是近视高发期,更要注意。家里贴一张视力表,时不时看下。
工具只是工具,没什么可爱或者可怕,重点是使用姿势。拒绝了工具,就是拒绝了进化。
补充一下。最近我观察到,小孩近距离操作电子产品,也许并不是他们喜欢那样,而是因为他们身体的原因,简单讲就是“手短”,因为手短,所以要凑近操作。这种时候家长的重要性就来了,尽量让他们远一点操作。据我目测,只要操作时手臂不是很弯曲,距离是可以接受的。还可以在他胸前和桌子之间放一个毛绒玩具或者小枕头。还有就是操作完记得提醒他“复位”,这一点至关重要。小孩在“安全距离”方面是没有足够意识的,只有经过无数次的训练和提醒,才会养成习惯。
讲到“游戏成瘾、时间规划”的问题,我想更多是在家长这边,就是我一直在阐述的观点,家长陪同。那如果实在没太多时间陪同怎么办?我之前就有两年时间是这样,只有周末在家。这就是前面说的“授渔”,当在他身边的时候尽可能教给他正确的方法。这绝不是做不到,就看家长想不想做。
这几年观察下来,我还发现小孩是很难对一件事情上瘾的,最多只是爱好喜欢,而不至于有“瘾”,瘾的意思就是离不开。就算短时间离不开,那也不能叫瘾。带他出去旅游一次,回来很多习惯都不知道去哪里了。
转移注意力是一个常用的带娃艺术,家长必备。并不一定专注就是好事,分场合,在电子产品这件事情上,过于专注就不是什么太好的事情,得时不时让孩子的眼皮眨几下,保持湿润。近视的根本原因就是眼疲劳。
3. 上了小学还能玩吗?怎么平衡学业和游戏?
对我来说,这已经不止是学业和游戏的平衡问题这么简单,而是学业 + 游戏 + 创业的多重平衡问题。面对这个复杂的问题,我需要一个良好的心态。我自问,我可以做到离开家庭孩子去 996 创业吗?不可以,虽然我也想,何止是 996,哪个创业者不梦想 000(0点起床干到0点,0休息)?那我可以做到又 996 又照顾家庭孩子吗?不可以,那一定会疯的。那怎么办?除了心态放好一点,别无他法。
比如我其实周末是在家里办公的,和小孩约定好,在他的 iPad 上定个闹钟,闹钟响了我就停止办公,出去客厅陪他玩。这样来他几个回合,不就是番茄工作法的变种吗?
这个问题还让我想起一件事,就是跳绳。
刚上大班的时候,学校就开始教跳绳,眼看别人家的孩子都会跳了,我们家这个我还是比较放任,跟当时自己的工作也有关,只有周末才在家里。直到今年 10 月份离职才天天回家,然后有一天突然心一狠,决定教他跳绳。然后真的很严格的,基本上每晚都练到九点半,通常都练超过 30 分钟,最多的时候将近 60 分钟,这样只花了一个星期,就能连续跳十几个了,在这之前只能一下一下的跳,不能连续跳。为此我还得意洋洋准备写一篇《幼儿跳绳一星期从小白到入门》,但是后来没有写,因为有了接下去的反思。
当时的方式我现在想起来是有点后悔的,因为过急了。一周学会有什么意义吗?好像除了可以炫耀一下,没有别的了。反而由于太严厉,导致后面他有点不太喜欢跳绳这项运动,好像纯粹只是在完成任务,而且当时亲子关系也受到一点影响。
还有一个细节,他跳的时候一只手高一只手低,所以绳子很容易就会绊到脚。我急,用力打他那只比较低的手,嗯,真的是用力打,想让他记住这只手要抬高点。打了两次都不用我打了,他自己打自己,一边打一边对自己说,这只手要抬高点,但其实有用吗?一点用的没有,那只手还是低在那里。后来我反省了下,真的是自己太急了。再后来我甚至开始欣赏他的“缺点”,因为手高手低,跳的时候就会绕圈圈跳,我发现这是与众不同的,挺好。
小孩现在大班,马上就上小学,有了跳绳的这个教训,我想我们还是可以平衡好学业和游戏之间的关系,游戏和学习其实经常是融合在一起的。急,绝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虽然从结果上看能达到,但往深层的想,它只是解决了眼前的问题,而对于未来,它很可能反而是负面的。
我最近在想,孩子小的时候,在各种领域拿这个奖拿那个奖的,真的有很大意义吗?看过一些新闻,天才少年长大后风光不再的例子并不少见。小时候的这些奖状,到底是孩子自己的,还是家长虚荣的产物?
然后我又想到当下很流行的一句台词:“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不能说这句话害人,而是我觉得我不能只看表相,以为眼前的荣耀就是赢在了起跑线。我会更看重基础能力的训练,这些训练,很多是无意识的,当时做完就忘了,但未来很可能会在一些特定场合发挥作用,它不是一种刻意训练。
说到基础能力,什么是基础能力?我的理解是,这种能力在短期内不一定能看到什么好处,但是长远看一定是有好处的。比如小孩两三岁的时候我就开始训练他的自主选择能力,只要是买他的东西,都让他选,这样除了能训练自主能力,还能知道小孩的喜好。到五岁的时候,开始学写字了,有一天他突然向我提出要求,以后只要是他的快递,就要写他的名字。从那以后,只要是他的快递,就写他的名字。这就是持续无意识训练两年的结果,看着他在成长。有一个段子讲:“孩子,你只管学习,其他的所有事情都交给爸妈。”这样获得的成绩,我不想要。
4. 玩游戏有什么好处/坏处/收获/经验?
目前来看,肉眼可见的好处最大的就是运动。我自己也没想到,玩个 Xbox 而已,又不是什么体感游戏,结果小孩拿起手柄之前总要先换运动鞋,然后就一边操控手柄一边跳,一会在沙发上跳,一会在地板上跳,直跳得满身是汗,要是在夏天更是大汗淋漓,实在是玩得太激动了。本来我以为玩体感才有运动效果,像《水果忍者》什么的,没想到这都可以,小孩的世界真是颠覆大人三观。
当然这和选品有关,玩跳跃游戏的时候有这样的好处,像《精灵与森林》《雷曼传奇》《超神超者》,还有最近玩的《小三角大英雄》更是跳得停不下来。
再一个好处就是培养团队意识。像《小三角大英雄》的多人合作模式,需要配合的场景非常多。有一个地方我印象非常深刻,硬核模式,只有一滴血,就一个高台阶,带刺的,需要队友顶一下才能上去,这个顶不是简单的踩在队友头上跳,而是需要自己在空中跳两下,在落下时队友卡点跳起来顶住你,你在继续跳两下,既要跳得够高又要跳得够远。
这个台阶我们头一天晚上尝试了将近一个小时都没完成。让他在上面跳高跳远,他卡不准点;让他在下面顶,也卡不准点。我就想:“妈的,老子怎么生了这么个猪队友,不干了,关机。”不过原话不是这样的,我和他说,让我上网找一下攻略,明天晚上我们再继续。但是遗憾的是只搜到单人模式的攻略,没有多人模式的。第二天晚上又尝试了将近半小时,没结果,都打算放弃了,以为这是游戏的 bug。但最终我灵光一现,打算用声音来给小孩下指令,这个指令就是“啪~啪~跳~”,我念“啪~啪~”的时候是我自己跳两下,我念“跳~”的时候是他起跳,结果竟然奇迹般的跳上去了。
这就是一个 40 岁男人和一个 5 岁男孩配合的故事。我想,这个花了两个晚上、总耗时近两个小时、只为跳上一个台阶的经历,已经给他深深的种下了团队配合的意识种子。不仅是启蒙了团队配合意识,还启蒙了遇到困难不要轻易放弃,要想尽一切办法。
还有个好处是可以和学习结合。说这个就得说一下兴趣班这事。讲真,别看我整天把“游戏带娃”挂嘴边,在给小孩找兴趣班的时候也是没少下功夫。这个也写过博客,《你选了上星期那个乐高班》,先是画画、体能训练、篮球、乐高、轮滑、游泳,后来又是围棋、少儿编程、英语、数学、架子鼓、非洲鼓、尤克里里。妈呀,这些我们都试过,真以为我们天天只知道玩游戏吗?最终只选了他最最感兴趣的一个,乐高班。英语、数学、识字什么的在家自己买 App 来教,这时就是游戏结合学习的时间。
一直让他学,他肯定是不干的,教他玩游戏,玩完之后可高兴学了。比如他特别喜欢看我玩《部落冲突》,那我就干脆教他玩,给他的 iPad 里装一个,给他建一个号。这样总行了吧,要玩咱就一起玩。玩这游戏除了继续给他灌输团队意识之外,在建造或者升级建筑的时候,我会和他说,趁所有工人都在工作,我们也赶紧学下英语。然后他就会毫不迟疑的打开《洪恩儿童英语》这款 App。这款 App 里面也有很多游戏环节,这似乎是这个时代幼儿教育的趋势,游戏和学习相结合。
当然,玩游戏肯定是有坏处的,最大的坏处就是一不小心时间玩过头。所以这才需要家长啊,要不然家长是干啥的?不过这种时候也不要一把抢过他的手机或者 iPad,或者啪一下就关了电视,这是不对的。换位想想,你正在玩得起劲的时候,啪一下让你停,你什么感受?如果在玩游戏,可以看看是不是快收尾了,跟他说清楚,这局玩完就休息下。如果是在看电视,也看看是不是快结束了(动画片时间都比较短),跟他说清楚,这集看完就休息下。
如果是在玩 iPad,我还有一招是这样的:“唉呀,快没电了,赶紧去充电,不然晚上就玩不了了。”而且还要告诉他,经常没电会很容易坏。不过其实很多时候还有很多电,只是他对电量的意识还没那么强,目前来看这招很管用,我至少用了两年,等长大点估计得换一招。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在家长这边,就像前面说的,只为了配合上一个台阶,一不小心就连续玩了一个小时,超时了。虽然这种特殊情况比较少,但家长在主观意识上一定要尽量避免。
这里郑重强调,“影响视力”不是玩游戏的坏处,我就有一些游戏玩得好又不近视的朋友,关键还是要科学用眼。如果不科学用眼,说句难听的,就是整天盯着天花板看也会看近视,因为看累了呀。
5. 玩游戏对孩子的发展有帮助吗?如有,有哪些?
表面上看小孩一直在玩游戏,一直在浪费时间,一直在伤眼睛,但我看到的是他一直在接收知识。
首先是观察能力。他的这个能力是我在游戏中发现的,这里面的因果关系我不太确定,不知道是因为本身有较好的观察能力的基因,还是说在游戏中得到了训练。在游戏过程中,一些细节经常是我没注意到,他先在那叫起来了。比如玩《精灵与森林》,有很多隐藏机关,有些我找了好久没找到,让他一起找才帮我找到,当然还有一个可能,就是我有 200 度的近视,他的视力比我好。
还有探索能力。像关卡类的游戏,少不了的就是障碍,训练的是遇到困难不退缩,要想办法,要不断尝试,不要轻易放弃(像前面说过的那个例子,一个带刺的台阶,我们尝试了两个晚上,加起来将近两小时才通过团队配合跳上去)。他如果想不出办法会向我求救,这也是一种办法。向我求救的时候我也不是单纯救援,先会鼓励他想办法再尝试几次,真的不行我才上,还会顺便和他说明一下,比如原理,或者技巧什么的。
另外是训练反应能力、思维敏捷度、建立“规则”意识。
有很多游戏的关卡设计非常巧妙,很烧脑。我最近越来越发现娃心思缜密,虽然表达能力一般,但思考问题已经很有条理,跟人讲话的时候也是一要怎么样,二要怎么样。
说个沾边又不太沾边的事,这个事讲的是娃的反应力和规则意识。前几天刚发生,还热乎。
元旦前一天,小孩班上开茶话会,所有家长都带了水果或者零食去,我们带的是切好的哈密瓜,平时他很喜欢吃,所以我就切了两盒哈密瓜去。不料放学时他竟然带回来了。当时我还在上班,是娃他妈和我说的,说是藏在他自己的抽屉里,等放学了又带回来。
我当时有点生气,这要是在场,我可能忍不住要教训他。然后我向老师了解情况,老师说可能是生了二胎的原因,缺乏安全感,平时要注意下。
我觉得应该不是这个原因。
回到家,我先忍住没和他发飙,就问他是怎么回事,说好了一盒给老师,一盒给小朋友,怎么又偷偷带回来了?说是忍住,但是说着说着又和他吵起来了,后面他理直气壮的回我说:“你又没说不可以带回来,是你没讲清楚规则,要错也是你先错!”
这嘴顶得我突然没了脾气,真不知道是开心还是生气好。他这话突然让我想起有一次拓展训练玩“雷区取水”,教官说,只要规则里没禁止的方法,都可以用。拼的就是反应力。
我只以为这是小孩不太愿意分享的原因,要慢慢培养,急不来。第二天带他去水果店,他突然把手里的零食分给店里几位陌生的叔叔吃。我正好奇,后来我发现,原来这零食他不太喜欢吃。
终于找到原因了,原来是因为带了你最喜欢的哈密瓜。想想看,让我把心爱的东西拿出去分享,我也会先想清楚。
说来说去,当爹当妈,除了督促娃学习,自己也要时刻学习才行,要不然过不多久真要被小子拍在沙滩上。这一课叫“幼儿心理”。就说“分享”这个事,也是幼儿阶段经常被拿上台面上讲的话题,一味说孩子小气,这是最没用最烂的教育方式,只会是越说越小气。更多的是要鼓励。比如物物交换,比如分享就可以得到一个小奖励,哪怕一句表扬也是好的。
“分享”的话题好像扯远了,最后说一点是关于性格的。我斗胆说一个观点,在幼儿阶段,让娃自己在那闷声玩游戏的,娃多半会养成不太好的性格,例如孤僻什么的,而且必定伤眼,应当尽量避免,宁可别让他玩也不要让他独自玩。带娃一起玩则不同,有本质差别,可以真真切切的看到娃的阳光活力。
6. 孩子在玩什么游戏?
在两岁到四岁这个年龄段,可以参考我之前写过的《你两岁到四岁这三年玩的游戏》。
两岁时选择游戏比较头疼,上网看推荐,或者直接在 AppStore 搜。免费的好游戏很少,所以两三岁玩的大多是收费游戏,大部分是国外的,这个阶段玩游戏的成本比较高,费力费银子,一般是 18 元一个,量大。
三岁开始会自己选择游戏了。通常是来自游戏内的广告,这是他喜欢看广告的原因。刚开始都是系列内的游戏,比较好把关。像 Yateland 和 Moo Moo Lab LLC 这两家的游戏,恐龙和汽车系列,不少是拼图类的,很适合给两三岁的小孩启蒙。后来长大点选兴趣班,只喜欢玩乐高,估计和两三岁玩了大量拼图游戏有关。
到四岁会自己下载游戏了,我给他设置了他自己的指纹。不过有一次我不在时自己连续玩了几个内购,本来是需要做一道数字加减题来验证的,那段时间他正好学了数字加减。从那以后我就开启了家长模式。
从四岁开始,我发现他选的游戏就越来越烧脑,我暗暗高兴。让我印象深刻的第一款烧脑游戏是《组合模型》,我好几次怀疑自己的眼睛,有些模型他都没见过,我问他怎么知道是长这样的,他说他觉得应该是长这样的。看起来是发挥了想象力。
还有一次他要求下载《我要翘课》。我看了游戏介绍,内容比较恶作剧,而且看这游戏名的第一反应就是不能下。不过我还是给他下了,和他一起玩,确实是有点恶作剧,但尺度不大,用到不少逻辑推理。
因为 iPad 上的游戏太多,他又舍不得删,所以我和你约了个定,如果要装新的游戏,就必须先删掉一个,要不然“电脑就装不下了”。他信以为真,每次要下新的游戏之前,都会很自觉的主动删掉一个不再玩的游戏。
五岁开始我教他玩 Xbox。本来四岁时就打算教他玩,不过还是忍了下,四岁估计还是早了些。玩 Xbox 的玩 iPad 的性质不太一样了,虽然都是游戏,但是在视觉冲击以及运动效果方面差别很大。比如他玩的时候由于很激动,总是一边操控手柄一边跳,玩 iPad 就不能说一边玩一边在那蹦来跳去。
总结起来,iPad 游戏从启蒙到休闲再到烧脑,Xbox 主要玩敏捷类和团队配合游戏。
7. 推荐哪些游戏?
两到三岁主要是游戏厂商的选择。推荐玩 Yateland 和 Moo Moo Lab LLC 这两家公司的游戏,以及托马斯小火车系列。另外,国内免费的宝宝巴士系列也不错,这也是免费启蒙游戏里做得比较好的。
两三岁的启蒙做好,到了四岁不用刻意去帮小孩找游戏,而是要慢慢让他自己找,训练他的自主选择意识,还可以从中知道他的喜好。
如果小孩喜欢变形金刚,这个年龄可以玩一下《变形金刚:地球之战》,塔防类的游戏,里面汽车人和霸天虎加起来大概有一百多个角色可以收集(排除重复的),我们当时搜集到五六十个,绝大多数他看头像就能说出他们的名字,小孩的看图辨物能力真是超乎我的想象。现在我们大概收集到七八十个了。
变形金刚的游戏还有一款叫《变形金刚:百炼为战》,格斗类的,不适合幼儿玩,不推荐。
跳跃类推荐《疯狂动物园》,做得非常好,五星推荐,可以了解各种动物。
跑酷类推荐《超级飞侠总动员》《汤姆猫跑酷》。刚开始是他看我玩,后面他自己也能跑很远了。跑酷游戏是他在 iPad 上玩起来比较激动的一款,身体会不由自主跟着角色动来动去。
烧脑类推荐《最强的大脑-画线解谜闯关》《组合模型》,还有一款《我爱拼模型-口袋里的世界》烧脑程度一般,但是能了解世界各地的著名建筑,挺有意思的。
绘画类推荐《数字填色:画画游戏(Color by Number)》,这是一款像素填色游戏,除了画,还可以让小孩认识数字,同时训练小孩手上的精细动作。还有 Bini Bambini Academy 的《儿童画画游戏》,描绘类的,画出来的画还会动。这两款风格迥异,都挺不错。
学习类推荐《洪恩识字》《洪恩儿童英语》,是目前我发现游戏结合学习做得最好的。另外我还发现他经常自己在玩《西游数学》。
iPad 上更多好玩的游戏还是要和小孩一起去发现。以上推荐的这些,除了刚开始的启蒙游戏是我找的,后面大部分是他自己的选择,就连《洪恩识字》都是自己找的,我很惊喜,问他为什么玩这个,他说看头像是宇宙护卫队的头像。
Xbox 推荐《精灵与森林》《超神跑者》《雷曼兄弟》《小三角大英雄》,经典耐玩。像《精灵与森林》我们一共玩通七遍。《小三角大英雄》先是玩双人配合休闲模式,通关后又玩双人配合硬核模式,就是一条命那种,通关后现在他自己在玩单人休闲模式,单人模式除了过关之外,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在途中营救被坏人绑架的人质小伙伴,“英雄”就是这么来的。
8. 自己玩游戏的经历,小时候到长大,觉得有帮助的地方,或者印象深刻的地方
小时候还挺喜欢玩游戏的,经常偷偷摸摸的跑去游戏厅,记得印象很深的一次,被我妈从游戏厅里揪着耳朵出来,前面后面的事都不记得了,就只记住揪这个动作。
爸妈不让玩游戏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怕眼睛玩坏,包括看电视也是,挂在嘴边的永远都是“看远一点”。这个提醒很对,难得的是我妈总是不厌其烦的提醒,这个“不厌其烦”做得真是太对了。真得感谢我妈,我近视最深也就到 200 来度,所以平时我都不戴眼镜。对于小孩来说,有很多事情就是要不厌其烦的提醒。
当然,我不会像我爸妈禁止我玩游戏一样禁止我小孩玩游戏。能看到的,禁止没有用,我不是照样玩吗?与其让小孩偷偷摸摸的玩,不如光明正大的去引导。这里没有责怪我爸妈的意思,毕竟是两代人,都是为娃好,方式不一样而已。
我们上一代估计从来没听说还能带娃一起玩游戏的,因为那时大环境是那样。我们这一代就不一样了,据我所知,带娃一起玩游戏的爸爸还是有,尤其是在国外。比如有一篇新闻,6 岁萌娃通关《精灵与森林》困难模式,讲的就是国外的萌娃。我在想,等我的娃到了 6 岁,玩《精灵与森林》和《小三角大英雄》应该也都不是什么太难的事了。
事实上,最近几年,在生娃之前,以及娃两岁之前,我玩的游戏都比较少,屈指可数,那些年基本只玩一款游戏,叫《部落冲突》。不过虽然只玩一款游戏,玩起来却非常投入。
2019 年戒了大概 10 个月的游戏,把《部落冲突》卸了,只是周末在家还是会和小孩一起玩他 iPad 上的游戏。后来发现戒游的那段时间并没有产生更多的创造力,反而还是玩游戏的日子思维更活跃。比“戒”这个动作更有意义的,其实是时间管理,管理不好时间,就算把游戏戒了,还是会把时间浪费在其他看似无意义的事情上。于是年底又回游了,并且带着儿子一起征战沙场。
这听上去就好像是给自己玩游戏找了个不错的借口。挺好,就算是这样吧。
带娃玩游戏这个理念,不需要家长自己喜欢玩游戏,只需要不反感就行,当然你也不能是喜欢到沉迷的。你可以是爱好或者不反感玩游戏,但不能是沉迷或者反感玩游戏,沉迷和反感是两个极端,自然不适合用游戏的方式去训练娃的各种技能。
在带娃这条路上,探索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我不想一味的把娃往早教班和兴趣班送。有选择的送,同时自己也尽可能的做一些探索,身体力行,用自身的行动去感染娃。
回想一下,娃在两岁的时候,我时常上网搜什么游戏适合幼儿玩,但是结果总是不太理想。现在反了过来,我相信是别人来搜我了。
我认为这是一种探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