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简单弄了一个占位符:
昨晚刷牙时突然来了点灵感,改进了下:
刷牙时拿着牙刷,所以就联想到“一机在手”。
感觉内容还可以,就是配色不理想。发给大有和叉老师指点。大有说颜色可以弄鲜艳点。
晚上等娃睡了,连续捣鼓了 10 几个版本,折腾到 11 点半(好久没有在睡前工作了)。
今天发给叉老师看。老湿说:
好多了,少即是多哈。调整下文字的位置,现在视觉重心偏上了。
然后调整了一下文字位置,最终版:
多谢两位老师傅。
看到一段新闻:
俞敏洪罗振宇聊大厂 35 岁现象:特别扭曲
近日,俞敏洪和罗振宇聊大厂的 35 岁现象。罗振宇认为人的大脑 40 岁才达到巅峰状态,还没成为最好的自己就被市场“从电池仓里抠出来扔掉”。俞敏洪认为这种现象与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年轻人对现代产业更快速的理解有关。
我觉得 40 岁这个年龄,不管愿不愿意,对很多人来说,没有厂子要,不创业还能干啥呢?
35 岁的时候,确实应该考虑一下自己到 40 岁时可以干啥。具体讲就是在 35 岁左右要开始有创业准备了。
想想自己从 27 岁开始萌生创业心思,只做一个项目,叫友吧,还组建了一支业余团队。开始是做阅读门户,后面转型运动社区。用业余时间折腾了八九年,以失败告终。本来早些年想关闭网站,但是发现一直都有用户(只要还有一个活跃用户,我都不会关),所以只关闭新用户注册,网站就放在那里。
走上专职创业是在 39 岁的时候,在这之前的两三年一直在做准备,初版代码基本完工。对于大多数草根来说,不到这个年龄,很多条件都是不具备或者不成熟的。
登录流程改造,原先是头像昵称授权登录,改成手机号授权登录。
因为涉及到全局,果然就改出几个 bug 来。
昨天我跟娃说,爸有个项目没钱赚了。
今天接娃放学,在路边买关东煮,娃突然冒出一句:“是不是项目不在了,程序还在?”
我说是。看来娃学编程还有点常识。
娃接着说:“那就好,那你是不是可以把这程序拿去做其他项目?”
我瞬间感觉受到一万吨鼓舞。
正在吃晚饭的时候,接到一个陌生电话,以为又是啥啥销售电话,没想到对方一开口我就来精神了。
他问我是不是微商店那家公司。
一通电话聊下来,加了微信。末了问他是从哪找到我的电话号码的,他说是在企查查上找的。真牛逼,这是第一次接到客户电话。
这客户有个顾虑,免费产品用着不太放心,会不会哪天不维护了,问我要不要交个年费啥的,用着放心些。
真难得。
我之前总觉得没有在线交易是一种缺陷,不过这客户让我发现,对于实体店来说,有一种场景真实存在,就是线上只是展示商品,不需要成交。
当然在线交易是一定会做的。
本来一个月前就以为完工了,结果接了个新客户,发现客户分组、专属优惠、积分规则,这些都属于常规功能,所以又折腾了一个月。
接下去要啃服务商功能了。
v3.0 开启。
这两周搞了个客户分组功能,可以根据不同客户分组来设置专属价格、专属积分。
感觉这功能有那么点高大上。
创业没有终点,被别人带节奏跑不远,踩着自己的节奏最靠谱。
来状态的时候日行千里,没状态的时候就放慢点,哪怕在原地休息又能如何?明天照样满血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