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晴 -2~8℃
期待2009
今天是 2008 的最后一天,友吧上线已经 15 个月,我们计划在春节过后的一个适当时间,发布友吧自上线以来最令人期待的一个版本,届时,才能真正感受到些许“友吧”的气息。我们的思路很清晰,第一年的目标是打基础中的基础,从第二年开始打用户基础。友吧是一个“大家”,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感谢所有曾经来过友吧的朋友们,感谢以下长期关注友吧的朋友们(按最近登录时间排序)。我们一直努力着,探索着,前进着,我们有幸能与大家一同见证。我们无以为谢,将名字记录在这里,希望我们对生活的信心,在感染我们自己的同时,也能感染每一位你。
IvY、光明、hongfu、luye、达拉货架、享受枯萎、強、夜游神、席源、飘、乱心、MA、高原红、堂本静、chener、gavin、劉 Lets、精灵陈、michael、wzh、裸奔狂人、ibio、长发阿哥、一千零一夜、冰淇淋、吧友、marrysail、根号、老杨、mabin、ⅠⅡⅢ、野人、小花生、沙子、苹果战争、愚人码头、link、scyang、400、咪娜、浅浅瘦、lemon
投放广告,流量前还是流量后?
昨晚认真的看了《SNS如何盈利》,这是一篇具有相当参考价值的文章,加粗了我认为精彩的部分。有一点想写一下,文中提到:
而SNS或客户关系管理有种天生的问题,和BBS是一个毛病,就是聚集人不难,大家也可以聊的很好,但把这个面目撕下,加入广告,就会不断用户流失。用户肯定会这样想,噢,原来你把我们吸引过来不是为我们好啊,而是为了你自己做广告赚钱啊。当然人都跑了,广告也做不成了。现在facebook也面临这个问题,人气流量很好,但一尝试引入广告就招骂。
我认为这和目光远近以及受传统理念的影响有关,并且投广告一定要注意适度,这一行为应该大胆的付诸在网站上线初期,而不是等流量大了以后,而传统的做法恰恰是先流量后广告,就像先免费后收费一样。因为用户有个习惯问题,等用户习惯了一种模式,再想引入另一种与其冲突的模式,失败的几率很高,尤其是面对中国用户。很多人都有共识,中国人养成了一种习惯,就很难适应另一种习惯,他会觉得自己上当受骗。这也是我为什么一直不赞成早早就谈流量的原因。产品成熟之前,一定要耐着性子去做,而不是把目光急着投在流量上。流量流量,流着流着,就会把原本不够扎实的方向给冲散冲跨。同时也发觉,“先免费后收费”的模式已经越来越行不通,除非你是毒品,吃上了,就很难戒,就像一些网游,说深入些,有些网游就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心理毒品。
再次细节化友吧匿名发言提示
此前细化得有些过了,用 onfocus 和 onblur 触发动作,鼠标在输入框内点击时,默认的“您尚未登录,匿名发言?”自动消失,本意是为用户删除这行字,但是这样做的话,在“有效提醒”上降低了分量。所以今天取消了鼠标点击输入框自动删除提示文字的脚本。
海阔天空 ( 思考 )
昨天夜里到今天白天:
心情:海阔天空
抗击:↑
抗扰:↑
自愈:↑
海阔天空
信乐团
我曾怀疑我走在沙漠中
从不结果无论种什么梦
才张开翅膀风却便沉默
习惯伤痛能不能算收获
庆幸的是我一直没回头
终于发现真的是有绿洲
每把汗流了生命变的厚重
走出沮丧才看见新宇宙
海阔天空在勇敢以后
要拿执着将命运的锁打破
冷漠的人
谢谢你们曾经看轻我
让我不低头更精采的活
凌晨的窗口失眠整夜以后
看着黎明从云里抬起了头
r />日落是沉潜日出是成熟
只要是光一定会灿烂的
海阔天空狂风暴雨以后
转过头对旧心酸一笑而过
最懂我的人
谢谢一路默默的陪着我
让我拥有好故事可以说
看未来一步步来了
环境与价值感 ( 思考 )
不记得是上小学哪年级的时候了,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一直记得,大意是:
中国某家工厂从日本进口了一台机器,有一天出毛病了,全厂的工程师找了好几天都没找到毛病出在哪,只好请日本专家来,不料人家只用几分钟就治好了这毛病。
如果这个日本专家不是在这些中国工程师找了好几天之后才来,而是一开始就来了,那么,人们会觉得这毛病很小,因为只花了几分钟。只有经过了对比,才会知道“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有什么区别。
一个人,如果在一个地方感受不到一种价值感,有主观因素,有环境因素,思考之后,如果觉得环境因素远大于主观因素,而你又无力改变这一环境,那就换一个环境吧。
又想起去年底写的一篇文章《写给在职设计师们》,这里引用末尾的一段:
多花时间去为你以后的事业平台积累吧,那才是真正属于你自己的自由天地。引用一句话:“用20%的时间去处理眼前的紧要事情,把80%的时间留给未来,去做那些暂时没有收益但以后会重要的事情。”有朋友对这句话中提到的比例提出质疑。如果只从字面上去理解这句话,那么基本上算是白读了它。想一想,整天忙忙碌碌而价值感反而极度匮乏的人还少吗?想一想,为什么大多数人的价值感不是来源于工作而是来源于工作之外的其他世界?
F8Team成员有一个重要的共同品性 ( 思考 )
据我所知,至少有三位成员有这一品性,那就是在公司里不太听话。
这里要再次提到上面提到过的文字:
想一想,整天忙忙碌碌而价值感反而极度匮乏的人还少吗?想一想,为什么大多数人的价值感不是来源于工作而是来源于工作之外的其他世界?
我们团队的创造力,就来源于团队成员在公司里的“不听话”。横七竖八的公司条框,压制了富有创造力的员工的创造力。我们庆幸能组建起这样一支在企业之外的团队,可以让我们自由的挥洒我们的创造力,让我们得以更精彩的活着。
曾经听过一句很经典的话:“如同世界上最优秀的设计师绝不会诞生在哪家企业一样,世界上最优秀的团队,也绝不会诞生在哪家企业,而是在一切企业之外。”这话有些人可能会认为偏激,但是如果把其中的“世界上”改为“中国”,我想认同的人一定会多出许多。
所以,珍惜眼下的时光吧,也许将来我们成立了公司,我们的团队也由“兴趣团队”退化成了“企业团队”,我们的创造力,或许也将由不得我们自己。“企业团队”之所以难以优秀,正是因为有太多太多的外部干扰因素存在。
关于“佛可以唤醒一切人的良心”
今天下午开公司年会,会前的影片是关于佛法感化人的。姑且不论在年会放这样的影片是不是有违时宜,只论其中提到的观念,我有疑虑。主人公说:人性本善,只要耐心教育,佛法是可以唤醒一切人的良心的。
我认为这里面有一个绝对与相对的问题。首先,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这是相对的,而片中提到的“佛可以唤醒一切人的良心”则是绝对的。就假设“佛可以唤醒一切人的良心”吧,每个人都不一样,也许对于有些人,需要花 300 年的时间才可以唤醒他的良心,这样的理论数据,和现实比起来,显得煞是苍白。有些人,他就是一辈子都坏心肠的,因为在他死的时候,还需要 200 年才可以将他教化。
所以,认为“佛可以唤醒一切人的良心”这样的绝对论,是虔心向佛者走火的一种表现,他们把他们对佛的感受,强加到了世间的每一位个体身上,这看起来更像是一种唯心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