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s for : 童年

亦父亦师亦基友

2020-06-15-7.59.43

你凭借脑洞大开的塞伯坦系列作品介绍(已经连载到 13 期了),妥妥的成了卡搭班里的明星学员。

昨晚做的电子琴

感谢积木

最近意外发现一个降低骂你和揍你次数的方法,不仅骂和揍变少了,还发现其他一些衍生的好处,主要是独立方面,就连吃饭效率都变高了,而且以前每天必玩的 xbox 也不玩了,让我把电源拔掉放到边上去,好腾出位置。有点意外。

这个方法就是不断给你买积木。起初是你想要买,我有点犹豫,怕你完不成,结果又要我花时间陪你拼,想去过去两年都是这么过来的。最疯狂的一次是前年国庆,花了三天拼一艘 1000 多片的一米长的航母,第三天午饭都到三点才下去吃,因为看看快完成了,想一口气拼完。

WechatIMG4

所以现在要买我们就事先约定好,你要自己拼,拼好再买,拼不好就不买。买的积木一次比一次难,从两个月前的 100 多片小半天完成,到昨天 600 多片大半天完成,我终于可以偷偷窃喜一下:总算解脱了[捂脸] 要知道,居家办公不来骚扰我,我是多感激这些积木[Emm]

398DF865-CD2F-46C9-8E4A-F2843657B0BC

关于“兴趣”班

早上和 Neo 聊少儿编程课的挑选,聊到“兴趣”这个话题。

Neo 说第二段话可以发朋友圈了,我看还是发博客存档吧,因为博客又长草了。

1585712192894

称心的启蒙老师

前天你画了自己和爸爸,昨天画弟弟,今天画妈妈,一家四口集齐了。

WechatIMG6  WechatIMG7  WechatIMG8  WechatIMG9

过完年对比了两家在线绘画机构和一位老师,最后小武老师以发自内心爱孩子的真诚感动了我,你也特别喜欢小武老师的课,所以选了小武老师。

第一次体验画画还不到三周岁,后来这三年一直没放弃挑选,但是一直没找到合适的,一方面考虑场地,一方面考虑机构。今年因为疫情的原因,就想到在线学画这个方式,正好 Neo 有这方面的资源,推荐了小武老师,真心不错。

寻觅三年,中间都不敢随意报班,担心毁了你。如今终于找到一位称心的启蒙老师,放心了。

机构次要,老师首要。

幸福来得有点突然

早上我在床尾角落敲代码,你起床突然会自己穿衣服袜子鞋子,叫我继续坐着工作不要动,然后自己跑去洗脸刷牙。

问你为啥今天全都自己做了。你说这样可以让我多一点时间工作,早点工作完陪你玩。

这又让我想起你两岁半时突然有一天晚上自己说不要穿纸尿裤睡觉了,然后从那以后真的不用穿了。

没有任何征兆,说会就会。

我可不会老是惦记隔壁家的娃很小就已经会这会那了,那没有半毛钱意义。基础的生活技能,娃都会自然学会。拔苗助长、杞人忧天,都是多余的。除非我阻碍你掌握这些技能,比如你说要自己做,我偏要帮你做;你说不要穿拉拉裤睡觉了,我偏不相信还是给你穿,这就是一种阻碍。

还别说,看你笨手笨脚的萌样,有时还真忍不住想“帮”一把。

给你的脑洞留个纪念

这几天你在学少儿编程,课后作业的作品介绍编的脑洞有点大,特此纪念。

900834AD-B2F3-4B17-A0A4-2287E4A8F24A

0D73ADB7-8CE5-4B8B-B1AE-4792CE6AA146

关于“带娃玩游戏”的一篇小结

1 月 6 号和 Neo 老师一起录了个游戏带娃的故事《电子游戏,孩子能玩吗?》

「带娃指南」是 Neo 老师的公众号,他正在做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收集 101 个有趣的带娃故事。如果你觉得你的带娃经历很特别很有意思,可以去找他,如果合适,他会不远万里来找你录节目,即使你在国外也没问题,第一期录的就是美国的故事,我这是第二期。

针对 Neo 老师提出的一些疑问,我还写了这篇博客,有兴趣的爸妈可以看看,一起探讨“游戏带娃”这种模式。我的观点是:不主张“幼儿独自玩游戏”,主张“家长带娃玩游戏”。

1. 你怎么看待孩子玩游戏这件事?

首先,我不主张“幼儿独自玩游戏”,而主张“家长带娃玩游戏”。

之前写过两篇博客,里面讲了我对这件事的看法。

一篇是《小朋友玩游戏防沉迷指南》,里面有几段内容:

关于玩游戏,我的体会是,如今的环境要阻止小朋友玩游戏是不现实的,强行限制的结果只会适得其反,但是可以引导。那么问题来了,怎么引导?一个不错的方法就是和小朋友一起玩。

相对来说,大多数家长的自制力都会比小孩好很多,当然前提是家长别自己沉迷进去了。事实上,以我的经验,出于对孩子视力的保护,家长会下意识提升自我的抗沉迷能力。

另外,在游戏挑选方面,要玩就玩逼格高的游戏,眼界完全不一样。眼界高了,审美和品味也会不一样,这是对比的力量,相信对孩子将来的审美品味等方面也会有潜移默化的帮助。

另一篇博客是《你两岁到四岁这三年玩的游戏》,这是文章末尾:

玩这么多游戏,你不会沉迷吗?眼睛不会有问题吗?从目前来看,这两个问题都是不存在的,因为我会陪你一起玩。这个“陪玩”包括选品、坐姿、持续看屏幕的时间、习惯的养成,等等,有了这些方面的引导,游戏给你带来的益处远大于害处。我在周末的时候“授渔”给你,希望平时工作日或者将来我不在你身边的日子,你也可以在游戏中趋利避害。

小孩的好奇心是把双刃剑,既可以利己也可以害己,过于遏制好奇心,这很危险,扼杀想象力不说,更厉害的还在后头。小的时候可以掌控,大点了,会偷偷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了,会发现,以前没有正确的引导真的是亏大了,性教育就是一个例子。

另外一个极端是放任不管,完全散养。这样的时代大概已经一去不复返。今天我如果有时间玩手机却没时间带你玩,那我还是管你叫爸爸好了。

说明一下,有两年的时间(小孩上小班和中班的这两年),我是一个周末爸爸,工作日上班,周末带娃,所以会有“周末授渔”一说。

这两篇博客我都在说明一件事,就是不要让幼儿自己玩游戏,也不要不让他们玩游戏,而是要带他们玩游戏。这个“带”,就是引导。游戏里也有真善美,要教会孩子选择。作为家长,没必要谈游色变。

2. 视力问题,游戏成瘾问题,时间规划问题,怎么考虑/怎么做的?

关于视力问题,我也写过一篇博客《关于视力这件事》,这里节选几段:

不少家长会很限制小孩看电子产品,甚至有的人家里干脆都不买电视,更不用说看 Pad 和手机。但是我想说的是,在这个科技盛行的时代,不让孩子用这些产品,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小孩在电子产品上学到的东西,多到让人觉得不可思议。所以在这件事情上,我只相信科学。以下几点是我这几年所遵循的:

1、电视要足够大,屏幕要足够好。这里有一条购物基本原则,对于日常使用频率超高的物品,一定要尽自己所能买最好的。

2、用 iPad 一定要用支架,保持正确的姿势和距离,绝对不要垂头或者趴着使用。

3、这点最重要,对保护视力来说,每天看电子产品的总时长并不是最关键的因素,最关键的是持续看屏幕的时间。我会在你看电视的时候和你保持互动,比如一起做动作,一起打架;我会和你一起玩 iPad;室内也到处都是玩具。这些都是为了降低你持续看屏幕的时间。其实多数的时间,电视开在那里,只是磨耳朵的背景音。

4、户外活动很重要,所以周末只要是天气不坏,我都会带你出去玩。

另外,经过这次检查,接下去要加一条:每半年去专业机构检查一次视力,寒假和暑假结束时去查,因为寒暑假是近视高发期,更要注意。家里贴一张视力表,时不时看下。

工具只是工具,没什么可爱或者可怕,重点是使用姿势。拒绝了工具,就是拒绝了进化。

补充一下。最近我观察到,小孩近距离操作电子产品,也许并不是他们喜欢那样,而是因为他们身体的原因,简单讲就是“手短”,因为手短,所以要凑近操作。这种时候家长的重要性就来了,尽量让他们远一点操作。据我目测,只要操作时手臂不是很弯曲,距离是可以接受的。还可以在他胸前和桌子之间放一个毛绒玩具或者小枕头。还有就是操作完记得提醒他“复位”,这一点至关重要。小孩在“安全距离”方面是没有足够意识的,只有经过无数次的训练和提醒,才会养成习惯。

讲到“游戏成瘾、时间规划”的问题,我想更多是在家长这边,就是我一直在阐述的观点,家长陪同。那如果实在没太多时间陪同怎么办?我之前就有两年时间是这样,只有周末在家。这就是前面说的“授渔”,当在他身边的时候尽可能教给他正确的方法。这绝不是做不到,就看家长想不想做。

这几年观察下来,我还发现小孩是很难对一件事情上瘾的,最多只是爱好喜欢,而不至于有“瘾”,瘾的意思就是离不开。就算短时间离不开,那也不能叫瘾。带他出去旅游一次,回来很多习惯都不知道去哪里了。

转移注意力是一个常用的带娃艺术,家长必备。并不一定专注就是好事,分场合,在电子产品这件事情上,过于专注就不是什么太好的事情,得时不时让孩子的眼皮眨几下,保持湿润。近视的根本原因就是眼疲劳。

3. 上了小学还能玩吗?怎么平衡学业和游戏?

对我来说,这已经不止是学业和游戏的平衡问题这么简单,而是学业 + 游戏 + 创业的多重平衡问题。面对这个复杂的问题,我需要一个良好的心态。我自问,我可以做到离开家庭孩子去 996 创业吗?不可以,虽然我也想,何止是 996,哪个创业者不梦想 000(0点起床干到0点,0休息)?那我可以做到又 996 又照顾家庭孩子吗?不可以,那一定会疯的。那怎么办?除了心态放好一点,别无他法。

比如我其实周末是在家里办公的,和小孩约定好,在他的 iPad 上定个闹钟,闹钟响了我就停止办公,出去客厅陪他玩。这样来他几个回合,不就是番茄工作法的变种吗?

这个问题还让我想起一件事,就是跳绳。

刚上大班的时候,学校就开始教跳绳,眼看别人家的孩子都会跳了,我们家这个我还是比较放任,跟当时自己的工作也有关,只有周末才在家里。直到今年 10 月份离职才天天回家,然后有一天突然心一狠,决定教他跳绳。然后真的很严格的,基本上每晚都练到九点半,通常都练超过 30 分钟,最多的时候将近 60 分钟,这样只花了一个星期,就能连续跳十几个了,在这之前只能一下一下的跳,不能连续跳。为此我还得意洋洋准备写一篇《幼儿跳绳一星期从小白到入门》,但是后来没有写,因为有了接下去的反思。

当时的方式我现在想起来是有点后悔的,因为过急了。一周学会有什么意义吗?好像除了可以炫耀一下,没有别的了。反而由于太严厉,导致后面他有点不太喜欢跳绳这项运动,好像纯粹只是在完成任务,而且当时亲子关系也受到一点影响。

还有一个细节,他跳的时候一只手高一只手低,所以绳子很容易就会绊到脚。我急,用力打他那只比较低的手,嗯,真的是用力打,想让他记住这只手要抬高点。打了两次都不用我打了,他自己打自己,一边打一边对自己说,这只手要抬高点,但其实有用吗?一点用的没有,那只手还是低在那里。后来我反省了下,真的是自己太急了。再后来我甚至开始欣赏他的“缺点”,因为手高手低,跳的时候就会绕圈圈跳,我发现这是与众不同的,挺好。

小孩现在大班,马上就上小学,有了跳绳的这个教训,我想我们还是可以平衡好学业和游戏之间的关系,游戏和学习其实经常是融合在一起的。急,绝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虽然从结果上看能达到,但往深层的想,它只是解决了眼前的问题,而对于未来,它很可能反而是负面的。

我最近在想,孩子小的时候,在各种领域拿这个奖拿那个奖的,真的有很大意义吗?看过一些新闻,天才少年长大后风光不再的例子并不少见。小时候的这些奖状,到底是孩子自己的,还是家长虚荣的产物?

然后我又想到当下很流行的一句台词:“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不能说这句话害人,而是我觉得我不能只看表相,以为眼前的荣耀就是赢在了起跑线。我会更看重基础能力的训练,这些训练,很多是无意识的,当时做完就忘了,但未来很可能会在一些特定场合发挥作用,它不是一种刻意训练。

说到基础能力,什么是基础能力?我的理解是,这种能力在短期内不一定能看到什么好处,但是长远看一定是有好处的。比如小孩两三岁的时候我就开始训练他的自主选择能力,只要是买他的东西,都让他选,这样除了能训练自主能力,还能知道小孩的喜好。到五岁的时候,开始学写字了,有一天他突然向我提出要求,以后只要是他的快递,就要写他的名字。从那以后,只要是他的快递,就写他的名字。这就是持续无意识训练两年的结果,看着他在成长。有一个段子讲:“孩子,你只管学习,其他的所有事情都交给爸妈。”这样获得的成绩,我不想要。

4. 玩游戏有什么好处/坏处/收获/经验?

目前来看,肉眼可见的好处最大的就是运动。我自己也没想到,玩个 Xbox 而已,又不是什么体感游戏,结果小孩拿起手柄之前总要先换运动鞋,然后就一边操控手柄一边跳,一会在沙发上跳,一会在地板上跳,直跳得满身是汗,要是在夏天更是大汗淋漓,实在是玩得太激动了。本来我以为玩体感才有运动效果,像《水果忍者》什么的,没想到这都可以,小孩的世界真是颠覆大人三观。

当然这和选品有关,玩跳跃游戏的时候有这样的好处,像《精灵与森林》《雷曼传奇》《超神超者》,还有最近玩的《小三角大英雄》更是跳得停不下来。

再一个好处就是培养团队意识。像《小三角大英雄》的多人合作模式,需要配合的场景非常多。有一个地方我印象非常深刻,硬核模式,只有一滴血,就一个高台阶,带刺的,需要队友顶一下才能上去,这个顶不是简单的踩在队友头上跳,而是需要自己在空中跳两下,在落下时队友卡点跳起来顶住你,你在继续跳两下,既要跳得够高又要跳得够远。

这个台阶我们头一天晚上尝试了将近一个小时都没完成。让他在上面跳高跳远,他卡不准点;让他在下面顶,也卡不准点。我就想:“妈的,老子怎么生了这么个猪队友,不干了,关机。”不过原话不是这样的,我和他说,让我上网找一下攻略,明天晚上我们再继续。但是遗憾的是只搜到单人模式的攻略,没有多人模式的。第二天晚上又尝试了将近半小时,没结果,都打算放弃了,以为这是游戏的 bug。但最终我灵光一现,打算用声音来给小孩下指令,这个指令就是“啪~啪~跳~”,我念“啪~啪~”的时候是我自己跳两下,我念“跳~”的时候是他起跳,结果竟然奇迹般的跳上去了。

这就是一个 40 岁男人和一个 5 岁男孩配合的故事。我想,这个花了两个晚上、总耗时近两个小时、只为跳上一个台阶的经历,已经给他深深的种下了团队配合的意识种子。不仅是启蒙了团队配合意识,还启蒙了遇到困难不要轻易放弃,要想尽一切办法。

还有个好处是可以和学习结合。说这个就得说一下兴趣班这事。讲真,别看我整天把“游戏带娃”挂嘴边,在给小孩找兴趣班的时候也是没少下功夫。这个也写过博客,《你选了上星期那个乐高班》,先是画画、体能训练、篮球、乐高、轮滑、游泳,后来又是围棋、少儿编程、英语、数学、架子鼓、非洲鼓、尤克里里。妈呀,这些我们都试过,真以为我们天天只知道玩游戏吗?最终只选了他最最感兴趣的一个,乐高班。英语、数学、识字什么的在家自己买 App 来教,这时就是游戏结合学习的时间。

一直让他学,他肯定是不干的,教他玩游戏,玩完之后可高兴学了。比如他特别喜欢看我玩《部落冲突》,那我就干脆教他玩,给他的 iPad 里装一个,给他建一个号。这样总行了吧,要玩咱就一起玩。玩这游戏除了继续给他灌输团队意识之外,在建造或者升级建筑的时候,我会和他说,趁所有工人都在工作,我们也赶紧学下英语。然后他就会毫不迟疑的打开《洪恩儿童英语》这款 App。这款 App 里面也有很多游戏环节,这似乎是这个时代幼儿教育的趋势,游戏和学习相结合。

当然,玩游戏肯定是有坏处的,最大的坏处就是一不小心时间玩过头。所以这才需要家长啊,要不然家长是干啥的?不过这种时候也不要一把抢过他的手机或者 iPad,或者啪一下就关了电视,这是不对的。换位想想,你正在玩得起劲的时候,啪一下让你停,你什么感受?如果在玩游戏,可以看看是不是快收尾了,跟他说清楚,这局玩完就休息下。如果是在看电视,也看看是不是快结束了(动画片时间都比较短),跟他说清楚,这集看完就休息下。

如果是在玩 iPad,我还有一招是这样的:“唉呀,快没电了,赶紧去充电,不然晚上就玩不了了。”而且还要告诉他,经常没电会很容易坏。不过其实很多时候还有很多电,只是他对电量的意识还没那么强,目前来看这招很管用,我至少用了两年,等长大点估计得换一招。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在家长这边,就像前面说的,只为了配合上一个台阶,一不小心就连续玩了一个小时,超时了。虽然这种特殊情况比较少,但家长在主观意识上一定要尽量避免。

这里郑重强调,“影响视力”不是玩游戏的坏处,我就有一些游戏玩得好又不近视的朋友,关键还是要科学用眼。如果不科学用眼,说句难听的,就是整天盯着天花板看也会看近视,因为看累了呀。

5. 玩游戏对孩子的发展有帮助吗?如有,有哪些?

表面上看小孩一直在玩游戏,一直在浪费时间,一直在伤眼睛,但我看到的是他一直在接收知识。

首先是观察能力。他的这个能力是我在游戏中发现的,这里面的因果关系我不太确定,不知道是因为本身有较好的观察能力的基因,还是说在游戏中得到了训练。在游戏过程中,一些细节经常是我没注意到,他先在那叫起来了。比如玩《精灵与森林》,有很多隐藏机关,有些我找了好久没找到,让他一起找才帮我找到,当然还有一个可能,就是我有 200 度的近视,他的视力比我好。

还有探索能力。像关卡类的游戏,少不了的就是障碍,训练的是遇到困难不退缩,要想办法,要不断尝试,不要轻易放弃(像前面说过的那个例子,一个带刺的台阶,我们尝试了两个晚上,加起来将近两小时才通过团队配合跳上去)。他如果想不出办法会向我求救,这也是一种办法。向我求救的时候我也不是单纯救援,先会鼓励他想办法再尝试几次,真的不行我才上,还会顺便和他说明一下,比如原理,或者技巧什么的。

另外是训练反应能力、思维敏捷度、建立“规则”意识。

有很多游戏的关卡设计非常巧妙,很烧脑。我最近越来越发现娃心思缜密,虽然表达能力一般,但思考问题已经很有条理,跟人讲话的时候也是一要怎么样,二要怎么样。

说个沾边又不太沾边的事,这个事讲的是娃的反应力和规则意识。前几天刚发生,还热乎。

元旦前一天,小孩班上开茶话会,所有家长都带了水果或者零食去,我们带的是切好的哈密瓜,平时他很喜欢吃,所以我就切了两盒哈密瓜去。不料放学时他竟然带回来了。当时我还在上班,是娃他妈和我说的,说是藏在他自己的抽屉里,等放学了又带回来。

我当时有点生气,这要是在场,我可能忍不住要教训他。然后我向老师了解情况,老师说可能是生了二胎的原因,缺乏安全感,平时要注意下。

我觉得应该不是这个原因。

回到家,我先忍住没和他发飙,就问他是怎么回事,说好了一盒给老师,一盒给小朋友,怎么又偷偷带回来了?说是忍住,但是说着说着又和他吵起来了,后面他理直气壮的回我说:“你又没说不可以带回来,是你没讲清楚规则,要错也是你先错!”

这嘴顶得我突然没了脾气,真不知道是开心还是生气好。他这话突然让我想起有一次拓展训练玩“雷区取水”,教官说,只要规则里没禁止的方法,都可以用。拼的就是反应力。

我只以为这是小孩不太愿意分享的原因,要慢慢培养,急不来。第二天带他去水果店,他突然把手里的零食分给店里几位陌生的叔叔吃。我正好奇,后来我发现,原来这零食他不太喜欢吃。

终于找到原因了,原来是因为带了你最喜欢的哈密瓜。想想看,让我把心爱的东西拿出去分享,我也会先想清楚。

说来说去,当爹当妈,除了督促娃学习,自己也要时刻学习才行,要不然过不多久真要被小子拍在沙滩上。这一课叫“幼儿心理”。就说“分享”这个事,也是幼儿阶段经常被拿上台面上讲的话题,一味说孩子小气,这是最没用最烂的教育方式,只会是越说越小气。更多的是要鼓励。比如物物交换,比如分享就可以得到一个小奖励,哪怕一句表扬也是好的。

“分享”的话题好像扯远了,最后说一点是关于性格的。我斗胆说一个观点,在幼儿阶段,让娃自己在那闷声玩游戏的,娃多半会养成不太好的性格,例如孤僻什么的,而且必定伤眼,应当尽量避免,宁可别让他玩也不要让他独自玩。带娃一起玩则不同,有本质差别,可以真真切切的看到娃的阳光活力。

6. 孩子在玩什么游戏?

在两岁到四岁这个年龄段,可以参考我之前写过的《你两岁到四岁这三年玩的游戏》

两岁时选择游戏比较头疼,上网看推荐,或者直接在 AppStore 搜。免费的好游戏很少,所以两三岁玩的大多是收费游戏,大部分是国外的,这个阶段玩游戏的成本比较高,费力费银子,一般是 18 元一个,量大。

三岁开始会自己选择游戏了。通常是来自游戏内的广告,这是他喜欢看广告的原因。刚开始都是系列内的游戏,比较好把关。像 Yateland 和 Moo Moo Lab LLC 这两家的游戏,恐龙和汽车系列,不少是拼图类的,很适合给两三岁的小孩启蒙。后来长大点选兴趣班,只喜欢玩乐高,估计和两三岁玩了大量拼图游戏有关。

到四岁会自己下载游戏了,我给他设置了他自己的指纹。不过有一次我不在时自己连续玩了几个内购,本来是需要做一道数字加减题来验证的,那段时间他正好学了数字加减。从那以后我就开启了家长模式。

从四岁开始,我发现他选的游戏就越来越烧脑,我暗暗高兴。让我印象深刻的第一款烧脑游戏是《组合模型》,我好几次怀疑自己的眼睛,有些模型他都没见过,我问他怎么知道是长这样的,他说他觉得应该是长这样的。看起来是发挥了想象力。

还有一次他要求下载《我要翘课》。我看了游戏介绍,内容比较恶作剧,而且看这游戏名的第一反应就是不能下。不过我还是给他下了,和他一起玩,确实是有点恶作剧,但尺度不大,用到不少逻辑推理。

因为 iPad 上的游戏太多,他又舍不得删,所以我和你约了个定,如果要装新的游戏,就必须先删掉一个,要不然“电脑就装不下了”。他信以为真,每次要下新的游戏之前,都会很自觉的主动删掉一个不再玩的游戏。

五岁开始我教他玩 Xbox。本来四岁时就打算教他玩,不过还是忍了下,四岁估计还是早了些。玩 Xbox 的玩 iPad 的性质不太一样了,虽然都是游戏,但是在视觉冲击以及运动效果方面差别很大。比如他玩的时候由于很激动,总是一边操控手柄一边跳,玩 iPad 就不能说一边玩一边在那蹦来跳去。

总结起来,iPad 游戏从启蒙到休闲再到烧脑,Xbox 主要玩敏捷类和团队配合游戏。

7. 推荐哪些游戏?

两到三岁主要是游戏厂商的选择。推荐玩 Yateland 和 Moo Moo Lab LLC 这两家公司的游戏,以及托马斯小火车系列。另外,国内免费的宝宝巴士系列也不错,这也是免费启蒙游戏里做得比较好的。

两三岁的启蒙做好,到了四岁不用刻意去帮小孩找游戏,而是要慢慢让他自己找,训练他的自主选择意识,还可以从中知道他的喜好。

如果小孩喜欢变形金刚,这个年龄可以玩一下《变形金刚:地球之战》,塔防类的游戏,里面汽车人和霸天虎加起来大概有一百多个角色可以收集(排除重复的),我们当时搜集到五六十个,绝大多数他看头像就能说出他们的名字,小孩的看图辨物能力真是超乎我的想象。现在我们大概收集到七八十个了。

变形金刚的游戏还有一款叫《变形金刚:百炼为战》,格斗类的,不适合幼儿玩,不推荐。

跳跃类推荐《疯狂动物园》,做得非常好,五星推荐,可以了解各种动物。

跑酷类推荐《超级飞侠总动员》《汤姆猫跑酷》。刚开始是他看我玩,后面他自己也能跑很远了。跑酷游戏是他在 iPad 上玩起来比较激动的一款,身体会不由自主跟着角色动来动去。

烧脑类推荐《最强的大脑-画线解谜闯关》《组合模型》,还有一款《我爱拼模型-口袋里的世界》烧脑程度一般,但是能了解世界各地的著名建筑,挺有意思的。

绘画类推荐《数字填色:画画游戏(Color by Number)》,这是一款像素填色游戏,除了画,还可以让小孩认识数字,同时训练小孩手上的精细动作。还有 Bini Bambini Academy 的《儿童画画游戏》,描绘类的,画出来的画还会动。这两款风格迥异,都挺不错。

学习类推荐《洪恩识字》《洪恩儿童英语》,是目前我发现游戏结合学习做得最好的。另外我还发现他经常自己在玩《西游数学》。

iPad 上更多好玩的游戏还是要和小孩一起去发现。以上推荐的这些,除了刚开始的启蒙游戏是我找的,后面大部分是他自己的选择,就连《洪恩识字》都是自己找的,我很惊喜,问他为什么玩这个,他说看头像是宇宙护卫队的头像。

Xbox 推荐《精灵与森林》《超神跑者》《雷曼兄弟》《小三角大英雄》,经典耐玩。像《精灵与森林》我们一共玩通七遍。《小三角大英雄》先是玩双人配合休闲模式,通关后又玩双人配合硬核模式,就是一条命那种,通关后现在他自己在玩单人休闲模式,单人模式除了过关之外,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在途中营救被坏人绑架的人质小伙伴,“英雄”就是这么来的。

8. 自己玩游戏的经历,小时候到长大,觉得有帮助的地方,或者印象深刻的地方

小时候还挺喜欢玩游戏的,经常偷偷摸摸的跑去游戏厅,记得印象很深的一次,被我妈从游戏厅里揪着耳朵出来,前面后面的事都不记得了,就只记住揪这个动作。

爸妈不让玩游戏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怕眼睛玩坏,包括看电视也是,挂在嘴边的永远都是“看远一点”。这个提醒很对,难得的是我妈总是不厌其烦的提醒,这个“不厌其烦”做得真是太对了。真得感谢我妈,我近视最深也就到 200 来度,所以平时我都不戴眼镜。对于小孩来说,有很多事情就是要不厌其烦的提醒。

当然,我不会像我爸妈禁止我玩游戏一样禁止我小孩玩游戏。能看到的,禁止没有用,我不是照样玩吗?与其让小孩偷偷摸摸的玩,不如光明正大的去引导。这里没有责怪我爸妈的意思,毕竟是两代人,都是为娃好,方式不一样而已。

我们上一代估计从来没听说还能带娃一起玩游戏的,因为那时大环境是那样。我们这一代就不一样了,据我所知,带娃一起玩游戏的爸爸还是有,尤其是在国外。比如有一篇新闻,6 岁萌娃通关《精灵与森林》困难模式,讲的就是国外的萌娃。我在想,等我的娃到了 6 岁,玩《精灵与森林》和《小三角大英雄》应该也都不是什么太难的事了。

事实上,最近几年,在生娃之前,以及娃两岁之前,我玩的游戏都比较少,屈指可数,那些年基本只玩一款游戏,叫《部落冲突》。不过虽然只玩一款游戏,玩起来却非常投入。

2019 年戒了大概 10 个月的游戏,把《部落冲突》卸了,只是周末在家还是会和小孩一起玩他 iPad 上的游戏。后来发现戒游的那段时间并没有产生更多的创造力,反而还是玩游戏的日子思维更活跃。比“戒”这个动作更有意义的,其实是时间管理,管理不好时间,就算把游戏戒了,还是会把时间浪费在其他看似无意义的事情上。于是年底又回游了,并且带着儿子一起征战沙场。

这听上去就好像是给自己玩游戏找了个不错的借口。挺好,就算是这样吧。

带娃玩游戏这个理念,不需要家长自己喜欢玩游戏,只需要不反感就行,当然你也不能是喜欢到沉迷的。你可以是爱好或者不反感玩游戏,但不能是沉迷或者反感玩游戏,沉迷和反感是两个极端,自然不适合用游戏的方式去训练娃的各种技能。

在带娃这条路上,探索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我不想一味的把娃往早教班和兴趣班送。有选择的送,同时自己也尽可能的做一些探索,身体力行,用自身的行动去感染娃。

回想一下,娃在两岁的时候,我时常上网搜什么游戏适合幼儿玩,但是结果总是不太理想。现在反了过来,我相信是别人来搜我了。

我认为这是一种探索。

 

你进阶了

大颗粒玩了 8 个月,这节课开始学小颗粒。搭的是一个减速电梯。

1228

你是不是年龄最小的部落冲突玩家

部落冲突这款手游我玩了有五六年,人称朱首,当然也有顽皮的孩子手一抖打成猪手。今年初开始弃游,十月份又拾起来。

测试了将近一年,发现不玩游戏的日子并没有比玩游戏的日子更有创造力。看起来,比“戒”这个动作更有意义的,其实是时间管理。管理不好时间,就算把游戏戒了,也会把时间浪费在其他看似无意义的事情上。

以前你只要看到我玩这游戏,就会强行凑过来,让我抓住你的手指玩,所以在家打部落战的时候我都是躲着你打的。

上周末,我决定教你玩部落冲突。

IMG_1436

当然如果只是纯玩那就有点浪费这款这么经典的游戏了。我会经常和你说“队友”这个词,让你知道团队的重要。

另外,在建造或者升级建筑的时候,我会和你说,趁所有工人都在工作,我们也赶紧学下英语。

然后你就会毫不迟疑的打开“洪恩儿童英语”这款 App。

很轻松的减肥跳

上个月买保险送了一个体脂秤。很久没称体重,突然发现自己竟然有 142 了,以前从来没上过 140。不能忍。

一个爱运动的人,只要歇一段时间,体重就会立马上来。这阵子时间和环境受限,运动少,有点苦恼。正好最近娃在学跳绳,灵光一闪,自创了下面这套轻松有趣还可以顺便带娃的减肥跳:

背起娃(娃 36 斤),双脚并拢,往前连续跳。

是的,你没看错,就是这么简单。跳四组,每组 40 到 60 下,中间休息一到两分钟。

娃很喜欢这项运动,给它取名“背背跳”。

这样跳一周,中间休息一天不跳,减掉 2.4 斤。

但是发现负重跳有点伤膝盖,第二周改了下,变成这样:

双手放身后握住,双脚并拢,往前连续跳。

这回更简单。跳四组,每组 100 下左右,中间休息一到两分钟。

这样一周减掉 1.2 斤。之所以没有前一周减的多,我猜是因为没负重的原因,还有就是中间有两个晚上偷懒跳少了。

至于每晚跳几组,每组跳几下,这个因人而异,冬天里能跳到出汗我觉得就差不多了。

51D08196-5DA4-48C8-865B-C973205BFC6D

3C1F648E-2FCA-45C6-AE32-EA09861CB846

29CE1312-C484-452F-BA5C-A5C9730B02FD

2019-12-20 更新

这周每晚跳 4 组,每组 120 下。周六休息。

AC02FD8C-1D4E-4C9A-BF3F-CC493C4CE0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