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带娃去野生动物园,因为项目比较多,最后发现还有一个亲子乐园没来得及玩,娃很沮丧,耍脾气。
这时候说下次再来玩是不管用的。
忽然想起以前看过一篇关于“失败教育”的文章。于是跟娃说:生活不会总是跟你想的一样,总会有不如意的时候,闹脾气是没有用的。
一年级的娃当然听不懂。
然后换了一个比喻跟他说:就像你班上总会有成绩比你好的同学对不对?
别说,这句话娃还真有点听懂了。
时常会看到有孩子遇到挫折跳楼的新闻,大概就是失败教育没做好。做成功教育的太多,很少听见失败教育的声音,因为不入流。
今天带娃去野生动物园,因为项目比较多,最后发现还有一个亲子乐园没来得及玩,娃很沮丧,耍脾气。
这时候说下次再来玩是不管用的。
忽然想起以前看过一篇关于“失败教育”的文章。于是跟娃说:生活不会总是跟你想的一样,总会有不如意的时候,闹脾气是没有用的。
一年级的娃当然听不懂。
然后换了一个比喻跟他说:就像你班上总会有成绩比你好的同学对不对?
别说,这句话娃还真有点听懂了。
时常会看到有孩子遇到挫折跳楼的新闻,大概就是失败教育没做好。做成功教育的太多,很少听见失败教育的声音,因为不入流。
每年都会有几次感动时刻,有赞 Open Day 是其中一个。意外发现墙上挂着自己当年写的日记。
今天被问到几个问题。
这次来参加 Open Day,有什么感受?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下吗?
去年 7 周年的游园我也来了,那次来的赞过小伙伴比较少,只有几个,可能和工作日有关。不过工作日可能只是次要因素,因为这次也是工作日,来的赞过小伙伴比去年多几倍,所以我想可能还是这个活动的影响力变大了。
今年的项目,有一些是去年没有的,像羽毛球赛篮球赛,可以让人更深入的了解有赞同学的日常,也让我想起之前在有赞组织活动的很多欢乐。今天还特地穿了羽毛球鞋来,上去玩了一会。
然后又见到一些多年没见的老战友,想想还是有点小感慨。这也是这个活动的价值之一吧,可以让离职的小伙伴每年回来感受一下公司的发展,和前同事叙叙旧。
其实赞过每年也会组织一次聚会,叫赞过聚,面向有赞离职小伙伴的。说不定可以借鉴一下有赞的这个开放日,以后也可以邀请在职的小伙伴来参加,一起聊聊天,喝喝酒。
在你看来,今天的有赞和你最初加入时有什么变化?
说到这个,我就想起一件事,这件事从刚开始加入口袋通到后来公司改名有赞,从几个人到现在几千人,就一直持续在发生,就是搬家。回头想想,感觉公司每年都在搬家,不是在搬家,就是在准备搬家的路上。
我之前记了个时间轴,叫“有赞记忆”,还专门弄了个“搬家”的标签。从贝塔搬到华星时代,后面又搬到黄龙国际,我离职后过了几年,公司就搬到现在这里西溪来了。每搬一个地方,人数就加很多。从搬家这个事就可以看到公司的成长轨迹。
现在这里估计短时间内是不会再搬了吧,不过还是希望过几年可以看到有赞再搬一次家。
还有个想说的。公司一直在成长,一直在变化,不过有一样东西看起来一直没变,就是帮助商家赚钱。说正式点叫初心,说实在点,就是帮助商家赚钱。“只有商家赚到钱了,有赞才能赚到钱。”当然这句话不是我讲的,我就是引用一下当年鸦总说的话。
有赞的工作经历给你带来了哪些成长?如果让你形容有赞,你会用哪几个关键词?
说到成长,还在有赞在时候是不太能深刻感受到的,真正感受到成长是在离开有赞之后,尤其是自己创业之后。
从 13 年到 16 年,将近三年半的时间,可能学会的就一件事,就是做事情的态度。我现在教小孩是这样教:
做事要认真,你认真做没做好,我不会怪你;但是你不认真做,就算看上去是做好了,我还是会说你,因为你认真做可以做得更好。
对有赞只有一个关键词,感激。以前可能会有一些不理解,但是当把这个时间线拉长了看,找不出其他关键词来代替了。
举个例子,刚进有赞时,我在团队里是比较内向的,不太喜欢交流,因为和大家交流的话题比较少。大概半年后,团队里唯一的女生跟我说:“吃饭时总是走着走着就不见你人影了,不合群。”说也奇怪,从那以后,我就开始像变了个人。我都难以想象,曾经团队里最内向的一个人,会变得这么喜欢组织活动。
还有其他例子,比如我缺乏网购经验,鸦总就给我制造机会,最开始是让我买个玩具,在空中飞的摇控大鲨鱼;后来买史玉柱的书,团队里人手一本。没过多久我就成了网购达人。
刚开始我是连信用卡都没有,各方面都表现得思想比较传统。以致于有一次在千岛湖 outing,鸦总说:“公司改变了很多人,甚至连朱高这样的人我们都能改变。”当时说得我真是有点快忍不住泪目了。
一个月前报名参加腾讯举办的 #小程序云开发挑战赛#,花三周时间做好了这款小程序。
详细介绍看 这里 >
视频介绍看 这里 >
「红小包抽奖」是一款模拟微信红包的数字抽奖小程序,无需花钱,可绑定多个微信群,可切换排序:手气最佳、手气最差、手速最快。
说一下应用场景。
如果你有加入一些商家群,那应该经常会看到商家在群里发红包,然后说手气最佳送一个啥啥啥,也有商家会挑手气最差的。
这里有几个小问题。
「红小包抽奖」解决了以上问题,可以切换排序方式,可以绑定多个群。
当然也可以不绑定群,比如你是写公众号的,那就不用绑定群,公开,所有人都可以来抢。
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不需要真的往红包里塞钱。这其实就是一个模拟微信红包的数字游戏。因为很多人玩微信红包抽奖,关键点还是在“抽奖”,而不是“红包”,金额也不会太大。不过在这款小程序里,没人可以拦住你的任性,发一个亿太简单。
特别感谢 Neo 老师给了我灵感,才有了这款小程序。Neo 是我的用户,给了我很多建议和帮助。之前做的一个“翻牌抽奖”的小程序,他使用时遇到一个 bug,我们聊的时候,Neo 说,其实直接用微信红包在群里抽奖,感觉效果也还不错。他这句听似不经意的话,刹那间给了我灵感,几天之后就开始付诸行动,花了三周时间,有了现在这款「红小包抽奖」,再次感谢 Neo!
这款小程序已经发布,不过版本是 1.0.0。后面改了几个 bug,作了一些优化,但是没有通过审核,原因是红包类目下架了,可能在作规则修改,也不知道哪天会再次开放。如果不再开放红包类目,那这个 v1.0.0 估计是绝版了。
祝你玩得开心!
今天在娃的班级群里被老师点名,说小孩字写得不好。
放学后娃把老师的话带回来:“老师叫你给我报个书法班。”
我问:“你想报吗?”
娃说:“不想,但是老师叫我跟你讲。”
所以我暂时不会给娃报班。才开学这么几天,就急成这样的话,以后怎么办?
今天在思考一个问题,总觉得报一些补习班是在完成老师的 KPI,在课外,我还是希望娃花更多的时间在自己的兴趣上,这才是他自己人生的 KPI。
当然,这不代表不做作业或者随便应付作业,这完全是两码事。只是在思考课外时间分配比例的问题。
2020.09.13 更新:
今天发现通过“坐标系”的概念来教娃写字还挺不错。娃在最近的编程课上正好学到坐标系,而田字格的中心就可以看成是一个坐标系,根据范例每个笔画在虚线上的位置(在坐标上的第几个点)来定位,这样至少可以保证字的结构不会歪得太离谱。
前阵子听说母校要拆了,不少校友纷纷回去看最后一眼。我也回去看看,顺便带娃旅个游。16 号出发,21 号回来。
在南京上了四年学,工作一年半,可以说是半个故乡,但是玩过的地方是真的很少,吃过的地方就更少了,所以出发前特地在校友群咨询了一阵。
到南京是晚上,裕灿同学给我们接风,第二天才去学校。看起来学校已经荒废多年,曾经鸳鸯无数的湖心岛,如今只剩下了一池绿荷。
足球场的草长到了膝盖。
当年的教室还是老样子。
这次班上回校的就三个人,启良、小庙和我,有点凄凉。小庙是我从杭州拉过去的,启良在南京工作(好像是班上唯一在南京工作的)。晚上一起吃完饭就各自散了,启良回家,小庙回杭州,我回酒店。聚散不过如此。
回故乡就是好,熟人多。白天带娃玩,晚上找同学朋友吃饭。见到了几个 19 年没见的老同学,玩了几个 19 年前玩过的老地方,雨花台、博物院、老门东、中山陵、玄武湖(其实博物院和老门东我也是第一次去)。最让我吃惊的事发生在中山陵,娃一口气登顶了。
还有一天吃完晚饭,任颖阿姨问娃要不要去家里坐坐,结果娃毫不客气的说要。我不好意思说的话,娃帮我说了,真好。
这次出游发生一些变数。第三天的时候,Jason 在某个小群里说请了年假不知道去哪里玩。我说正好,来南京吧。于是这厮次日一大早就打个高铁从杭州来南京了,到站的时候我还没吃早饭。下午我们先去了老门东吃吃吃,然后去中山陵爬爬爬。
从中山陵下来的时候,两人突然聊到叶子,于是临时约叶子一起吃饭。叶子怪我没有提前说,都没时间化妆打扮一下。
原计划 20 号回杭州的,结果娃舍不得他的新朋友,赖着不肯走。
没辙,问他晚上是不是要和新朋友一起住,满口答应。于是把娃丢在同学家(这次出来实在是惊扰到裕灿同学了),我和 Jason 又去找叶子吃晚饭,原因是前一晚没见到她的巴哥,实在想见一见。叶子当然又埋怨怎么又没有提前说。嗯,只怪变化太快,来不及说。
不料 Jason 和 Saad 一见如故,聊 python 聊得相当起劲。我一直觉得 Jason 英语挺 6 的,发现确实 6,不过还是 6 不过叶子,叶子已经 6 到了想表达啥就能随意表达的境界,环境还是重要。
在南京这几天过得很愉快,都有点乐不思杭了。正如 Saad 第二天发来的微信:祝你在南京过得令人难忘。
补充一下,准备去南京的前几天,一直在犹豫是开车还是坐车,总担心路上充电不方便。纠结了几天,决定开车。确实方便很多,高速服务区也都有充电站。不过也付出了一些代价。
刚入南京时,发现红绿灯的秒数特别大,看着贼舒服,很养眼。然而接下去几天有点傻眼,路况有点复杂,到处施工不用说,主要还是行人多,电动车多,而且有些路口还得找一下红绿灯挂在哪。吃了几个罚单,几天下来感觉车技飙升。
早上五点多迷迷糊糊突然被一个想法惊醒,拿起手机哗啦啦记了将近一个小时。
有一段时间没有发生这种大清早被灵感惊醒的情形了,莫非是这两天把积灰了大半年的 xbox 重新翻出来玩的缘故?
翻出来后下的一款游戏,名字叫蜡烛人。娃上手这款游戏还有难度,不过他喜欢看我玩,也老是催我玩。每天晚饭后玩半个多小时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