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我发现,给小孩定计划,其实更是给大人定计划。
Hi 小翼,距离你来到我们家都快一个月了,今天才有功夫记录一下。
回想你哥出生时,现在还很后怕,因为是抢救回来的,出生第一天就转院隔离治疗 9 天,只能隔天去医院窗口问一下病情,不能进无菌病房去看,想想有多揪心。
你出生比较顺利,只是还有点不习惯。
10 号那天早上六点半,我在滨江被你妈打来的电话吵醒,很急促,说羊水破了,赶紧回。
我赶到富阳妇保时,外公外婆还有哥哥都在观察室外等候。过会医生出来说,羊水二度混浊,问是顺产还是剖腹产。你妈不知道怎么选择,问我。我想起你哥当年就是羊水出的问题,出于安全起见,选择剖腹产。
你很安静,连哭起来都很有礼貌。比如饿了或者拉了,你不会一下就哇哇大哭,而是先哼唧哼唧发出一点讯号,让大人有时间准备,一到三分钟之后才会慢慢提升音量。有时我就在边上看你,试试如果不采取行动会怎么样,当然,结果就是哇啦哇啦哭起来了。基本可以断定,这个二娃比大娃好带。
但是出院回到家,还是有很多不习惯。从出生开始,连续半个月,我平均每天就睡三四个小时。前一周还在医院的时候,半夜给你泡奶粉我还觉得幸福,出院回到家渐渐开始吃不消。买的那张婴儿床,本来是给你睡的,结果被哥哥占领,反正你也不要睡,那就给哥哥睡吧。可是哥哥太调皮,晚上总是吵你睡觉,而到半夜和清晨的时候就变成你吵哥哥,这实在是伤透脑筋。其实半夜吵还好,就怕清晨吵,醒了就不太好睡着。想一想,这样下去迟早都要生病。
刚担心生病,结果就真的生病了。才 13 天就着凉感冒,主要是鼻塞。去医院,医生说太小不能用药,只配了一瓶重组人干扰素α1b滴眼液,用来滴鼻子。如果变严重就只能住院。还好后面没有变严重,大概一周后就康复了。
那天从医院回来,艰难的熬过一晚,第二天决定分房睡,你妈带你和外婆一个房间,我带哥哥一个房间,皆大欢喜。讲真,外婆比我耐心多了。
一直听说暑假结束前要让孩子收收心,不能太贪玩。我不太信这个邪,听上去没什么科学依据,所以特意尝试一下,暑假的最后一星期,带你去北京玩了五天。
第一天:后海。
到北京是傍晚,蓝蓝的天,凉凉的风,好好的空气,和传说中的不太一样,暗暗窃喜。DQ 叔叔给我们接风,吃饱喝足带我们去逛后海,看几群人像踢球一样在踢毽子。第一次见这项运动,还挺新鲜。
第二天:故宫 + 钟表馆 + 珍宝馆、天安门、王府井。
来京之前在网上看攻略,好像第一站都是故宫,提前几天买好门票。故宫没有想象的大,逛了一下午,三分之一的时间花在钟表馆,这是一个名字低调内部神奇的地方。
第三天:圆明园、颐和园。
在颐和园你觅得一种新玩具,木影人。在山上买了一个红孩儿,自娱自乐,到山下又买一个哪咤,拉着我跟你打架。我叫道:“啊~哪里来的妖怪,敢在我的地盘上撒野~”你喊道:“我才不是妖怪,我可是哪咤,你这个妖怪,吃我一枪~”就这样坐在十七孔桥边,迎面夕阳玩了大半个小时,时不时还能吸引几个小观众。走出颐和园的时候,夕阳还挂着,我们沿着一条直直的马路一直往东走,也不知太阳什么时候下的山,走着走着就黑了,一高一低两个身影不知不觉溶进暮色中,不见了。
第四天:八达岭。
旅行前最纠结的就是怎么去长城,直到玩故宫那天都还没纠结出什么结果来。那天从故宫北门出来,正好看到有旅行社在卖票,纯玩团,只负责大巴带过去带回来。想想看,挺好的。但是去了就发现是个大坑,人多的没法形容,这个团只给两小时的时间,坐索道上山排队半小时,在山上走半小时,登顶拍个照,你还没玩够就该下山了,坐索道下山排队整整一小时,最后上车就只等我们俩了。我猜,这些人一定是上去打个卡马上又下来了,没坐索道的估计就在长城脚下溜达了一圈。总结:要玩好,别跟团,就算这种纯玩团也别跟,时间限制不自由。
第五天:鸟巢、天坛。
在去天坛的地铁上,遇见一对看上去正在谈恋爱的外国人。我们当时穿美国队长的亲子装,可能是这个原因,人家对我们特别有好感,又是微笑又是 Hello 的。然后下了地铁,刚进天坛大门又遇见了,你可开心了,就希望能再遇见他们,叫我赶紧施展魔法。我于是对着空气施展魔法:“mamimamihong~等下这两个外国人一定会再次出现~变~变~变~”结果这俩外国人还真是配合,在祈年殿那里真的又遇到了,这下你可没放过他们,要和他们合影留念。我于是拉着你上前和他们打招呼,然后给你们仨拍照。后面又遇到两次,不得不承认我确实有一点魔法。那么现在请问,我们一共遇到他们几次?
到北京的第一天晚上,DQ 叔叔和小新阿姨带我们去吃满恒记的涮羊肉,第四天胜锋叔叔带我们去吃四季民福的烤鸭。所以,该玩的玩了,该吃的也吃了。
去的这些地方,最让你兴奋的其实是故宫里的那个钟表馆。这名字听着很没意思,买故宫门票的时候差点都没想买联票,排队的时候一看人多又差点放弃,结果一进去看到各种各样的钟表,完全不知道用什么词来形容你的兴奋,非让我每个钟表都拍张照不可。最后看照片统计一下,钟表总数大概在 70 到 80 个之间。
至于吃,在每天必吃的冰淇淋和棒冰面前,涮羊肉和烤鸭都要靠边站。最多的一天是去故宫那天,你差不多吃了六七个,大概也只有我这样的玩爸才敢给你吃这么多。然后你肠胃好好的,我晚上拉了两次肚子。
北京回来发现,开学前出去使劲玩一下挺好,收心的说法因人而异,不可以人云亦云,老爸是不会跟风的。
昨天上学送到班级,临别也不会跟我依依不舍了,和在暑托班的时候一样,习惯的和我击个掌,只是说的话变了下,还有点随机应变的味道,以前说:“放学见~”现在说:“视频见~”
说说这个暑假的日常,每天都过得很规律。
早上我 7 点半左右起床,你还在睡,一般等我洗涑好、衣服洗好,你差不多在 8 点左右醒来,然后立马迷迷糊糊跌跌撞撞去推隔壁大师兄的门,过一会清醒了和大师兄一起健身,或者玩 ipad。
有时会早一点醒,有时会晚一点醒,偶尔有两三次睡到 9 点。有一次最迟,睡到 9 点半,那天比较特殊,前一天你在学校过集体生日,玩得很 high,睡前记日记都记了半小时,12 点才睡。
通常 9 点左右出门,往我口袋里塞几个牛肉粒,以备放学时吃,再带着你的滑板车下楼。到楼下路边,对着空气做自我介绍:“大家好,我是来自星际总部的能变成所有超级英雄的超级英雄。”我说:“大家好,我是札克皇帝派来毁灭地球的超级大怪兽。”然后你说“3”,我说“2”,我们一起说“1”,比赛开始,你滑滑板,我拎着电脑包跑,因为背着不好跑,所以要用拎。
就这样跑一公里到老地方吃早饭,先要在楼下小店买个零食,然后上楼点两杯绿豆汤、两个红薯、两个鸡蛋。吃完早饭走“秘密通道”,又是一路跑,过个天桥,就到学校了,这时差不多 9:45,还能赶上学校的早点,但是早操是从来没赶上过。到学校门口,你必定会问:“下午最早几点来接啊?”我说:“五点半。”然后和我击个掌:“放学见~”就进班里去了。你最喜欢的是每周三的体能课。
等我跑到隔壁楼上的办公室差不多是 10 点。下午五点半准时下楼去接。算起来你每天在学校的时间和其他小朋友是一样的,晚到一个半小时,也晚走一个半小时。但是我就凉凉了,每天上班迟到半小时,还早退半小时,内心是深深的慌,就指望暑假结束后早上早点到,晚上晚点走,减轻内心的罪孽感。
傍晚去学校接你,前一个月你总是最后一个被接走,第二个月有伴了,有一位叫“早早”的小朋友的爸妈也是五点半来接,经常能遇到,你和早早还因此成了朋友。从学校出来,你从我口袋里掏出早上塞进去的牛肉粒,然后又和早上一样,你滑滑板我跑步,一路跑到老娘舅,点两碗冰的红豆汤,再加一份主食。老娘舅的品种非常少,一周就能吃个遍。然而一连吃了两个月,你居然都没吃腻那个红豆汤,以至于无论走到哪,只要看到老娘舅,我就会想起这个欢乐的有你陪伴的暑假。看吧,不单是我陪你,也是你陪我。
吃完饭,你会把垫在餐盘上的纸拿来叫我折纸飞机,玩一会再回公司。
到办公室差不多 7 点,然后我加班,你玩 ipad,到 8 点下班。穿过天桥走到江边,又是你滑滑板我跑步。
快到家的时候会路过一个小游乐场,有滑梯和自动售货机,玩一会,再买一瓶喝的回家。
上面提到的所有的路,早上的、傍晚的、晚上的,都是用“跑”的,这暑假过得真是相当的汗爽。
晚上洗涑完冲过澡,拿出 ipad,玩一会游戏,学一会习。但对你来说,不管是游戏还是学习,其实都是玩。这些学习类的 App 都是像玩游戏一样,画汉字,玩数学,玩双语绘本。不过玩得最多的还是一款坦克游戏,炮弹轨迹让你很好的认识了抛物线。
躺下时差不多 11 点,记一下睡前日记,你说我记,就记在我的备忘录里,你知我知就可以了。记好日记再听一两个睡前故事,关灯睡觉,一天结束。
周末过得也很规律。周五下班打个顺风车回家,周六表哥来我们家,你们一起玩 xbox。后来哥哥查出来近视加深了,他妈妈不让他看电视,你们周末就变成玩玩具过家家,可以从早上一直玩到傍晚,一点不累。我突然发现二胎挺好,大的会带小的玩,我可以脱身了。
周六傍晚带你去上乐高课,周日上午继续和哥哥玩,下午去滨江,又是新的一周。
说到视力,暑假最后一天带你去复查,正常,又躲过半年。
暑假里最让我意外和惊喜的是,这两个月你都没有生病。总结:多晒太阳少生病。
当然,这个暑假不止你欢乐,我也收获满满,由于上班之外的时间都和你在一起,我养成了这几个习惯:
- 早上拎着电脑包跑步到公司
- 晚上拎着电脑包跑步回住处
- 走路少看手机
- 吃饭少看手机
- 晚睡强迫症好了不少
再保持一个月就满 90 天了。这里面有个梗:改掉一个习惯并养成另一个习惯需要 90 天。有的恶习改起来还真没那么简单,比如自己一个人睡的时候,十一点半躺在床上要想睡着非常难,于是想起睡前故事,打开手机来听俩故事,真有睡意了。
这段时间订阅的三个教育类 App 都挺棒,分别是《洪恩识字》、《洪恩双语绘本》、《都都数学》。我判断一个优秀教育类 App 的重要标准是:小孩会自己打开来自主学习,并且是愉快的,不需要大人频繁督促的。
和你一起把 iPad 里的 App 整理了下,基本就按上次总结的《你两岁到四岁这三年玩的游戏》整理。分为三屏,刚开始的划分是第一屏启蒙游戏,你现在基本不玩了,但是你舍不得删;第二屏进阶游戏;第三屏学习类。过了一天,发现这个顺序有问题,你打开 iPad,跳过第一屏,直接玩第二屏,后面再玩第三屏,可是到这个时候已经比较晚了。所以我调整了顺序。
第一屏放学习类,这样可以起到引导作用。
第二屏进阶游戏。
第三屏启蒙游戏。
上周入手的这个儿童耳机超棒。之前在京东买了这个品牌的蓝牙版,太重,关键还开不了机,只好退货,然后托朋友买了这个有线的,轻飘飘的,非常好。
iOS 有个设置问题需要注意,路径:设置 – 音乐 – 音量限制。这里的“音量限制”需要关闭,因为这个耳机自带音量限制,如果系统再做限制,就会变得很小声。
你过生日的前几天,我问你的老师能不能在幼儿园借个场地。正好那天园长在场,她想了个好办法,干脆在幼儿园组织一场 8 月生日趴,给 8 月过生日的小朋友过集体生日。过生日那天,是你暑假里最开心的一天,到晚上 12 点才睡。这一天你记的睡前日记字数也是最多的,我数了数,一共有 217 个字。
有一次带你到 46 楼的楼顶停机坪去玩,开心得要飞起来。
这两个周末你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和你表哥一起玩 xbox,刚开始玩体感的《水果忍者》,后来不玩了,只玩《超神跑者》和《雷曼传奇》。我也会和你们一起玩,比如你们遇到超级大 BOSS 的时候就会喊我帮忙。不用怀疑,只要我控制好时间,xbox 绝对是你和小伙伴升华友谊的好东东。
刚刚过去的周六玩了一下午的编程机器人。这个机器人是通过识别颜色来判断行走路线,一组颜色就是一组代码块,对编程思维可以起到启蒙作用,唯一尴尬的是要经常重置机器人,而且有时重置了也不能 100% 识别颜色代码。
对了,昨天那位帮我们买耳机的叔叔写了篇文章《孩子乱发脾气,我们怎么办?》。大脑里的杏仁核和前额叶皮层这两个东西我还是头一回听说。我留言表达了一下我的观点:
我发现我们家小朋友发脾气基本都是有原因的,不是“乱发”,在大人看来是乱发,而在他的世界里,却是别人触犯了他的边界。
说个上周的事。周四晚上带小朋友去参加公司组织的羽毛球活动,有个同事不小心喝了他的水,他就开始发脾气了,把水瓶摔在地上,很突然的。于是我提出解决方案,让这同事重新买一瓶水给他。然后这同事领着他去买水,小鬼乐得屁颠屁颠的。
我觉得小朋友只是在跟你讲原则,界限分明。你可别笑,他是认真的。这时候就别要求他宽宏大量心胸宽广了,该赔偿就赔偿,讲啥客气?做人就是该有原则,你教育他原谅同事,他以后就会随便拿人的水喝。
我从不奢望小鬼能像那个会让梨的孔融一样“懂事”。成长需要时间,有的人早熟,有的人晚熟。很多时候,小朋友都是突然变懂事的,这个“突然”来得让你不敢相信,充满惊喜~
两周没记了,稍微记一下,虽然每天睡前都和你一起记你的日记,但我的日志也不能空着。
暑假开始之前,担心你来了之后我就没时间运动了。现在发现这个担心太多余,自从两周前你把滑板车带来,上午、傍晚、晚上,有三个时段的户外运动,再加上现在这天气,两周下来,肚子都小了一圈,比我以前自己运动效果都好。
公司每周四的羽毛球活动会带你一起去,你还玩得挺开心,就是年龄还太小,再过一年差不多可以学了。
上周末早上起床,不经意发现,你的手袖以下晒黑了,暑假之神给你留下了这么珍贵的纪念。
有一天你在同事的 iPad 上下了个认字的 App 在玩。我很好奇你为什么下这个 App。你说你看头像是《宇宙护卫队》的头像。原来是冲着玩游戏去的。不过我看还挺不错,玩游戏和认字结合,边玩边学,能让你自主学习还觉得很有趣。于是在你的 iPad 上也装上这个 App,叫《洪恩识字》。
之前买的尤克里里和课程,发现你不是很感兴趣。其实我看年龄也还太小,之前看课程介绍都说 5 岁可以学了,但现实是,个子太小,姿势很难做到标准,就像非洲鼓一样,腿都夹不紧鼓,要是夹住鼓,脚就悬空了。这两样乐器最后都变成我在学习,让我怀疑 5 岁是不是真的可以学这两样家伙。后来我问了老师,回答差点惊掉我的下巴。说:嗯嗯,是的,咱们现在就是宝妈先学,孩子现在就是启蒙,等以后孩子可以学了,妈妈就可以教孩子了。
你很喜欢去天街的楼顶玩,那里有一个高空旋转滑梯,第一次你怎么都不敢玩,没胆量过桥,至少尝试了十几次,最后我把手放在你的衣服上给你壮胆,你终于走了过去。突破了第一次的心理障碍,后面过桥如履平地。我们给它取了个名字叫“太空滑梯”,首先汽车人要经过太空桥,然后到达太空仓,最后进入太空轨道。如果有人从太空轨道往上爬,那就是霸天虎派来攻击地球的。
时间很快,暑假班已经开始第二期。计划暑假最后一星期带你出去浪一下,不然一个暑假都没出去玩,有点亏。
昨晚和你在江边跑步,路边三位小姐姐在围着一只螃蟹跑,想把它丢到江里放生,又不敢抓。我抓起来丢到江里,小姐姐们很开心。我问你开不开心,你说不开心,本来螃蟹在地上爬得好好的,丢到水里肯定要淹死了。
为了解开你的心结,我们一起在手机上查资料,结果一查,真发现螃蟹不能在水里呆太久,否则会缺氧致死。
我就和你说,丢到水里不会淹死,但是如果一直在水里可能会闷死。
你又问,那为什么鱼可以一直在水里,螃蟹不可以?
查资料…
螃蟹和鱼一样都是依靠鳃呼吸,但是它们的鳃不太一样。
鳃由鳃片组成,鱼鳃的鳃片上排列着梳齿状的鳃丝,鳃丝上密布着毛细血管,是鱼进行气体交换的地方。鱼通过嘴吸入大量的水,当水通过鳃丝时,毛细血管摄取水中溶解的氧,同时把二氧化碳排到水中。
而螃蟹的鳃片比较硬而且数量少,并且鳃里还可以储存水,水接触到空气会溶进充足的氧,螃蟹就能正常呼吸了,短时间离开水不会死,但是时间太长也会干死。
螃蟹对氧的需求量比鱼高,水中的氧含量比空气里的氧含量低很多,所以螃蟹隔段时间就会跑到岸上去呼吸,鳃片干了又会跑回水里去,或者寻找潮湿的地方。
另外,螃蟹上岸还有一个原因是觅食。
然后你又问,为什么螃蟹可以在岸上呼吸,鱼不可以?
继续查…
上面有提到,鱼鳃和螃蟹鳃的结构不一样,鱼鳃的鳃片大,鳃丝密,在水中可以增大和水的接触面积,从而摄取更多水中溶解的氧。当鱼在水里,鳃丝正常,当鱼离开水,鳃丝因为水的粘性而粘在一起,不能和空气充分接触,呼吸能力下降,就会很快死掉。
查了一晚上还是不放心,今天又问了一位做螃蟹生意的朋友。
“路边看到一次螃蟹在爬,丢到江里会缺氧死吗?现在的江水还挺浑浊的。”
“不会的,螃蟹生命力很强,在湖里基本都是食物链顶端的,欧洲的大闸蟹泛滥就是中国渔船带过去的。”
这才放下心。但我还是想,是不是把它放到路边潮湿的草丛里会更好?
说到螃蟹“生命力很强”,我又查了下,原来这哥们还有“丢腿逃生”的技能。螃蟹被敌害夹住面临生命危险时,会不顾一切把被夹住的腿折断后逃跑,而断腿后会从原来的断点重新长出新的腿来。
你问的这些问题,看起来最后你只知道了“螃蟹和鱼都是依靠鳃呼吸”。先记在这里,方便以后查阅。
一个月前给你挑了个暑托班,就在公司楼下的幼儿园,打算暑假接你过来,白天我上班,你上托班,晚上跟你一起疯。
这星期,你的暑假生活正式开始。
先培养你一个新习惯 —— 记录暑假日记。每天晚上睡觉之前和你一起回忆当天发生的印象深的事情,你口述,我记录,记录完再读给你听,你觉得有不太对的地方再纠正。
你两岁的时候给你注册了域名(你的名字全拼),这个暑假看来可以启用,给你搭一个小博客。
白天上班晚上带娃,我的日常习惯也发生一些小改变。
- 晚上回家不开电脑了。
- 早上起来不开电脑了。
- 晚上睡觉变早了。
- 早上出门变早了。
- 早饭坐在店里吃了。
- 以前早上洗衣服,现在晚上等你睡了再洗,因为早上来不及。
- 健身方式变了,以前是跑步、卷腹、俯卧撑,现在是随时随地跟你跑,跑累了抱抱,雨天全程抱。
有人说,养成一个习惯需要 21 天,改掉一个习惯并养成另一个习惯需要 90 天。
其实不太对,如果突然有一个娃跑到身边来,改掉几个习惯并养成另外几个习惯,只需要 1 天。
这两周突然想翻一下你从小到现在都玩过哪些游戏,于是按时间顺序回看一下。
你在两岁的时候开始玩游戏,但是婴幼儿的游戏其实很难挑选,免费的更是没什么好游戏,所以你两三岁玩的大多是收费游戏,大部分是国外的,这个阶段玩游戏的成本比较高,挑选也比较费时费力。
你正式开始玩游戏的时间是 2016-9-6,两周岁生日刚过没多久。
上面五个游戏都不错,托马斯系列到你四岁多了还玩得很 hi。还有 Budge Studios 的游戏也相当可以,后面又玩了一些他们家的。
接下去三个月主要是玩宝宝巴士系列,这个系列是免费的。大概玩了有 20 来个,其中玩得相对久一点的有《超市》《医院》《奇妙屋》《自己上厕所》
2017 年是你的游戏爆发年,那一年的下载量接近 2014 到 2018 其他四年的总和,当然这里面也有我下的一小部分 App。
Yateland 和 Moo Moo Lab LLC 这两家的游戏玩得比较多,恐龙和汽车系列,有几个到 2018 年还在玩。
这一年又玩了 40 来个宝宝巴士系列,像《宝宝认家庭成员》《学分类》《宝宝学垃圾分类》《宝宝宇航员》《形状颜色大小》等等,基本都是快餐游戏,没几天就换一个。不得不说,宝宝巴士的游戏是真的多,就是不耐玩。算下来,你最终玩了有六七十个,到了 2018 年基本就不玩他们家的了。
还有下面这几个也玩得多一些。
2017 下半年下载的游戏比上半年少很多,因为上半年下了太多,还没来得及消化,下半年玩的 Budge Studios 挺不错,托马斯到了 2019 年都还偶尔玩下。
所以,2017 年就是玩 Yateland、Moo Moo Lab LLC、Budge Studios、宝宝巴士,以及其他。
2018 到 2019 玩的游戏就比较杂了,一部分是跟着动画片的节奏来,也开始接触一些大孩子玩的游戏,像《变形金刚》《漫威》,令我吃惊的是,《变形金刚》里面五六十个角色,你看头像就能记住这些角色的名字。
玩得更多的是休闲小游戏,大部分是在 2019 年开始玩的,这些小游戏老少皆宜,通常都是我和你一起玩,标志你开始玩不那么小儿科的游戏了。
也有一些烧脑的小游戏,玩得相当投入。
还有汤姆猫系列。其中《炫跑》和《战营》玩得比较多。《战营》和我以前玩的《部落冲突》是同一类型的,就是卡通版的《部落冲突》。
有一段时间神迷《疯狂动物园》,大部分时间是我们一起玩,因为难度不小,你自己还不能独自玩,但到后面也能小试一段身手了。
还有一个游戏不得不提一下,就是 2016 年刚开始玩游戏时下的其中一个。
2018 年底出了一次事故,就是这个《托马斯小火车》,你突然会在 iPad 上玩内购了,连续买了几单,吓得我周末回家赶紧给你开启家长模式,换了你自己的 Apple ID。从那以后,如果要在 iPad 上下载 App 或者内购,都会发通知到我手机上,我确认了才可以执行。安全第一。
因为你 iPad 上的游戏太多,你又舍不得删,所以我和你约了个定,如果要装新的 App,就必须删掉现有的一个,要不然“电脑就装不下了”。而你也信以为真,每次要下新的游戏之前,都会很自觉的主动删掉一个不再玩的游戏。
除了以上这些,还有一些学习类的游戏。自从你学了围棋,每天晚上都要远程跟我下两局九路棋才肯放过我。
2019 年 6 月,在你快满五周岁的时候,带你进入 XBOX 世界。
最近玩起了实物游戏,非洲鼓和尤克里里,在常青藤爸爸家买了鼓、琴、课程,再加上《AI 音乐学院》这个 App,预感这个暑假结束可以开启鼓琴亲子合奏之路了。
最后粗略统计一下,从两岁到四岁的三年时间里,你玩的游戏数量大约在 300 个左右,不包括微信小游戏。已经超越我半辈子玩的游戏总数了。
玩这么多游戏,你不会沉迷吗?眼睛不会有问题吗?从目前来看,这两个问题都是不存在的,因为我会陪你一起玩。这个“陪玩”包括选品、坐姿、持续看屏幕的时间、习惯的养成,等等,有了这些方面的引导,游戏给你带来的益处远大于害处。我在周末的时候“授渔”给你,希望平时工作日或者将来我不在你身边的日子,你也可以在游戏中趋利避害。
小孩的好奇心是把双刃剑,既可以利己也可以害己,过于遏制好奇心,这很危险,扼杀想象力不说,更厉害的还在后头。小的时候可以掌控,大点了,会偷偷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了,会发现,以前没有正确的引导真的是亏大了,性教育就是一个例子。
另外一个极端是放任不管,完全散养。这样的时代大概已经一去不复返。今天我如果有时间玩手机却没时间带你玩,那我还是管你叫爸爸好了。